自贡融媒记者 刘晓丹
从世界第一口人工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到以先进机械顿钻凿井法建成的东源井古盐场,这两处承载着城市厚重工业记忆的遗址,历经时光淬炼与精心改造,完成了从昔日盐场旧址到今日文旅新地标的华丽蝶变。近年来,它们不仅分别以独特的工业遗产价值和多元的综合性文旅功能,成为千年盐都的闪亮新名片,更共同铸就了自贡“工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
燊海井:工业遗产的活态传承之路
燊海井的蝶变,始于对工业遗产的精心呵护。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多次保护性修缮,尤其是2017年的修缮项目,不仅恢复了提捞采卤、卤水输送等已消失的传统工序,重现了清代井盐生产的完整布局,更对标志性的木质结构天车进行了防腐、加固处理,使其能抵御自然侵蚀,继续矗立在盐都大地。
如今,该景区内碓房、大车房、灶房等核心建筑保存完好,天车、汲卤筒等生产设备静静陈列,完整展现了19世纪的盐业生产场景,为自贡文旅消费场景的构建筑牢了根基。
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近年来燊海井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抓手,成功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教育IP。作为“活态工业遗产”,燊海井至今仍保留传统手工制盐技艺,每日产盐约2吨。游客可现场观看卤水提取、熬煮、结晶等完整工序,在盐工的细致讲解中深入了解工艺细节,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展示+体验”复合场景。
依托国家级非遗“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和省级非遗“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燊海井还开发了丰富的盐文化研学课程,“盐雕DIY”、盐业历史讲解、古法制盐体验等活动备受青睐。截至目前,已承办研学活动超100场,接待学生上万人次,荣获“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称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游强还通过规范制盐流程、参与《舌尖上的中国2》《生命之盐》等纪录片拍摄,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传播。景区推出的古法井盐礼盒等非遗衍生产品,更延伸了消费链条。
为给游客带来更优质的体验,燊海井还积极推进沉浸式体验创新,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景区引入AR虚拟体验项目,让游客在科技赋能下增强参与感;“盐雕 DIY”等手作活动则让游客亲身参与到盐文化的创作中,形成了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消费场景,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度感受井盐文化的魅力。
东源井古盐场:千年盐韵的新生之路
自贡因盐设市、因盐兴城,东源井古盐场曾见证城市辉煌工业史,后随产业转型渐趋沉寂。为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自贡选择“保护+利用”路径,让这座古老盐场重获生机。
东源井古盐场坐落于贡井区艾叶镇与建设镇交汇处,始凿于清咸丰八年,以先进机械顿钻凿井法建成,是自贡低压天然气与卤水共生的典型范例。在采盐工艺上,其采用的䆲盆敞口、无阻提卤采气工艺堪称世界低压天然气开采史上的独创。尤其是䆲盆低压气装置,即便在现代气田尾矿开采中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推广运用价值。
作为全国产气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在持续生产的天然气井,东源井古盐场实现了高产稳产百余年而不衰的奇迹。它不仅是自贡盐场现存唯一仍以原有面貌进行生产并对外开放提卤采气的盐井,更是自贡地区低压天然气开采井群中的采气井之冠。如今,东源井古盐场已荣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展示地以及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单位等。
东源井古盐场拥有丰富且高价值的展示利用资源,如今通过合理的开放展示与利用,正逐步建立可持续、有生命力的使用管理模式,让更多人共享保护成果,为当地提供集历史、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及商业发展交流于一体的场所。
“未来,东源井古盐场计划打造集旅游观光、研学教育、非遗体验等功能于一身的盐文化综合体。”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后的东源井古盐场,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物本体展示,二是制盐工艺流程及成品展示。借助文物活化利用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望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创新发展,以“保护+利用”模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工业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图景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自贡已摸排梳理29处工业遗产重点资源,将燊海井、大安盐厂旧址、东源井古盐场等列入保护名录建议名单。依托深厚井盐文化,自贡成功申报1个国家工业遗产和4个省级工业遗产,数量居全省前列。
燊海井依托国家级非遗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获评省级研学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东源井以“保护+利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工业遗产价值和多元的综合性文旅功能,在“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四张城市名片辉映下,通过“工业+文旅”深度融合,让千年盐韵焕发新生。
编辑:郑皓匀
编审:吴山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