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午后,暑气尚未完全消散。我怀揣着对千年学府的景仰,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出发,搭乘K204路公交车,在城西客运站换乘地铁2号线转4号线,向着岳麓山的方向前行。车窗映出城市的光影,而我的思绪早已飘向那座承载着湖湘文化魂魄的千年书院。
当岳麓书院的朱漆大门映入眼帘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的古老学府,历经宋、元、明、清七毁七建,却始终弦歌不辍。踏入头门,"千年学府"匾额高悬,两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无声诉说着这里曾孕育的无数风流人物。
穿过二门,讲堂前"实事求是"的匾额令我驻足。这四字校训由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于1917年题写,既是对汉代河间献王治学精神的传承,更在青年毛泽东寓居书院期间,成为他日后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启蒙。讲堂内,朱熹与张栻"朱张会讲"的场景仿佛重现,当年两人论辩理学,引得"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至今仍在书院的空气中流淌。
绕过御书楼,漫步园林,"书院八景"之一的"碧沼观鱼"映入眼帘。池中锦鲤穿梭,倒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宁静。而藏于书院深处的中国书院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系统展示了中国书院的发展脉络,让我对这座"活着的千年学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书院西门而出,穿过一片茂密的枫林,爱晚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风峡中。这座始建于1792年的古亭,原名红叶亭,后因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句更名。1952年重修时,毛泽东亲题匾额,亭内窗棂更刻有他手书的《沁园春·长沙》,笔势如惊龙走蛇,与四周的丹枫相得益彰。
亭前的池塘波光粼粼,倒映着游人如织的身影。我仿佛看见1913年的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青年才俊在此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们曾在此讨论《新青年》上的进步思想,也曾在这里规划新民学会的革命蓝图。正如《沁园春·长沙》中所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座亭子见证了一代伟人的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
沿着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岳麓山的绿意渐次展开。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途经蔡锷墓、黄兴墓等烈士陵园时,肃穆之情油然而生。这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如今长眠于苍松翠柏之间,墓前游人插的小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寄托着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行至半山腰,已是汗流浃背。我驻足小憩时,抬眼望见远处的爱晚亭在枫叶的映衬下,宛如红宝石般璀璨,毛主席青年时,天天登山锻炼身体的身影浮现眼前,我受到鼓舞,继续攀登,终于抵达山顶。
站在云麓宫前的观景台,长沙城的全貌尽收眼底:湘江如一条玉带蜿蜒北去,橘子洲似一艘巨舰静卧江心,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岳麓山的古朴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仿佛穿越时空,与眼前的盛世景象交相辉映。
下山后,我乘地铁来到五一广场。这里是长沙的商业中心,人潮涌动,霓虹闪烁。从五一广场向南步行五分钟,便来到三王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古色古香,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臭豆腐的香气、糖油粑粑的甜香、剁椒鱼头的辛辣,交织成一曲令人垂涎的美食交响,长沙市的浓浓烟火气,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恨不得生出九头怪的九个头,尽情品味美食的乐趣。 坡子街的火神庙前,香火缭绕,游人如织。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庙宇,见证了长沙城的兴衰变迁。如今,它与周边的美食街、购物中心共同构成了长沙的"城市会客厅"。
在这里,我品尝了正宗的长沙臭豆腐,外酥里嫩的口感与浓郁的酱汁相得益彰;咬一口糖油粑粑,软糯香甜的滋味瞬间唤醒了味蕾;那辛辣刺激的米线,可口的佐料,顺滑的口感,令人口齿留香,欲罢不能。
夜幕降临,五一广场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我站在黄兴路步行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流光溢彩的店铺,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城市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繁华完美融合,既有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又有五一广场的时尚活力;既有爱晚亭的红色记忆,又有坡子街的市井烟火。
短暂的岳麓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共生。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爱晚亭的红色记忆,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五一广场的繁华景象,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
暮色渐浓,长沙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她让古老文明与新时代发展成就的完美融合,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惊艳了我的内心,让我萌生一定再来的憧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