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红岭选对了,凉凉的山风,将“明年还会再来”的冲动,温和地揉进携妻带妈的山野时光……
红岭公路
▓ 李天安
当你在空调房间攥着勺子搲着西瓜喂自己的时候,我在红岭的巅峰路段,与一大家子黄牛不期而遇,好大的一个家哟,老老小小10多口,有的趴在路边,不时地打量一下过往车辆,有的就站那一动不动,只是舌头有点闲不住,一会儿舔一下嘴角,一会儿搓一下鼻孔,还有的使着劲翘起尾巴,正将一坨坨粪便均匀的排布于路面,也有无所顾忌者,索性半卧在行道中间,真叫一个不嫌马路烫。野草爬满壕沟,高过护栏,从路沿石板缝隙里钻出来的,还招摇地摆动着肥嫩的叶子,故意馋它们,可是却不见一头牛理会,众牛肚子鼓胀,眼神满足,看样子是吃饱了,只等主人召唤。
红岭公路从叶子民宿到马鬃岭的盘山路段上,三三两两的黄牛随处可见,零零星星的牛粪点缀着路面,有的被轧扁,有的被溅飞,偶尔也能看到被捡拾过的痕迹。
心里喜欢牛,自然不嫌牛粪臭,被牛粪味俘虏后,我在想,如果没有这场牛遇,大山是否会这样层峦叠嶂充满生机;从东南飞来的那群白鹭,是否会歇脚于眼前的树梢;湛蓝的天空下,那悠悠的云朵,是否在模仿它们饱食后的慵懒?
路过最高处观景台时,我忍不住停了下来,跳过两道沙埂,站上一个由野藤网住的石子堆,深情俯看红岭公路:穿丛林,绕峡谷,攀崖壁, Z字形折叠,它让悬崖不再那样狰狞,让险滩不再那么畏惧,让松涛不再那般怒吼。它像一条柔软的绸带,缠缠绵绵,飘飘荡荡,在绿色的泼洒中,在阳光的浸透里,在三色实线与虚线的交替中,蜿蜒着来到山顶。
“那个小的有三个月。”
“后边那个我能抱动,太可爱了,真想放后备箱带回家养。”
“放牛的肯定会把牛屎铲干净的。”
“错牙反刍,说明休息好了,农村那么多年,习惯了黄牛的喘息声。”
“赶紧停下来,慢慢的,别按喇叭惊到它了。”
听得出,妻子和岳母对小牛是多么的喜爱和不舍。
蹄缝卡牛粪
午阳蒸山韵
小牛尥蹶蛮兴奋
老牛正犯困
牛倌摇牛棍
戳腚为解闷
皮牛撒野不过问
相互很信任
哞哞叫声嫩
呆萌小笨笨
舌舔车窗留粘印
轮廓像牛肾
后车喇叭摁
催我快前进
六个牛屁齐横亘
拦路我停顿
荒草没野菌
孤松也谦逊
只替牛儿向天问
归途是否顺
前脑滋生的诗意储存于后脑,很庆幸,自驾红岭选对了,凉凉的山风,将明年还会再来的冲动,温和地揉进携妻带妈的山野时光。
这是驴友必打卡路段, 山头回弯处的沙墩上,孤独的白松直戳天空,直射的阳光,青梁的草芽,半熟的野葵,这样自然的组合,超越了我对越野所有的期盼,诠释了我对古道最原始的理解。觅着它的香味,亲近它,仰望它,心疼它,东侧被雷电劈残的虬枝,心是空的,烧焦的斜面让我苦苦而动情地猜测它的经历。它挑着我的目光,搅响溪流,缠绕些云丝,在额头上汗珠凝结的时候,让我的思绪沉淀下来,将其过往酝酿成诗篇,我从内心敬佩这道回弯的设计者和筑路工,让这颗白松高傲的耸立在山巅,成为我旅途的一座丰碑,让驴友们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目的地到了,马鬃岭中门外,摊位前停下,一路政养护工与卖水果的农妇交谈正欢,想打探一下景点的情况,又不忍打扰。便抿着嘴,脸上堆出浅笑,静静等待。暴晒了两分来钟,终于把养路工的目光给吸引了过来:“到这来都是看瀑布的,往下走,转个弯,左转600米就到,你们只能看到两个小瀑布,那个大的围起来了,正在维修,你过来的这条路,就是网红打卡自驾线路,四五月份最好看,秋天最美。如果不清楚,跟着刚才的那两辆车走就行了。”回答清晰明了,干脆利落。谈话间农妇不停的送上李子,见我摆手她又递来圣女果,虽然都被我拒绝,她依然不停的插话补充,生怕养路工介绍的不够圆满。
切实体验了一番民风淳朴,心情甚是愉悦。
牛粪,牛,回弯,下坡,牛粪,牛,回弯,下坡,回来时,不知不觉,充斥着牛元素的红岭公路很快走完。终究还是要告别,轻点刹车,摇下车窗,伸头回望了一下最后一拨下山的牛群,一股沉甸甸的情愫随之涌上心头。旅行永远都是一边告别一边继续,在这段牛遇中,牛倌摩托车偶尔的炸山声过后,又在另一个电动车的悄无声息中回归静益。从牛官那里学会了识别高山野菜与将军草的涩与苦,了解到了大别山黄牛的饲养,出栏周期。
忘不了,在斑驳的树影里,在俊秀的山崖边,在扭曲路面上,在团雾里,于叽叽喳喳的杜鹃声中,牛儿们成群结队,亦或三三两两,午阳下,度着逍遥的步子,尾巴扫着飞虫,心怀善意地向我走来。
有意思,牛倌头枕小牛的肚子,掰开它黑黑的嘴唇,用鲜嫩的竹片为它刮去牙垢的滑稽,这不仅仅是乐趣,也应该是牛倌的一种生命姿态,是把牛儿视作亲人,是彼此亲情自然演绎的一种沉醉。
2025年7月18日于下畈叶子民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