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天等县进结镇高州村时看到类似祠堂的建筑,此行目的是寻找侬智高遗留下的痕迹,本以为是当地的农氏祠堂,应该留有侬智高的某点历史信息,走近一看才得知是一座庙。庙前字迹模糊不清的石碑里记载着建庙的缘由觉得有意思,索性就将此行的所见所闻写成完稿分享给读友们。
城隍庙,众所周知祭拜的不是神而是守护一方而且人人都受敬的英雄,高州是元朝时期设置的羁縻州,都结州农氏土司的起源地,高州的城隍庙祭拜的应该是农氏土司先祖。看到城隍庙的始建原因却又有点困惑,修建城隍庙是一段传说故事。城隍庙是朝廷恩准,有官品级别的庙宇,皇帝路过都得前去拜访,高州村的城隍庙以传说故事为由修建城隍庙是不是有点儿戏。
故事源于清朝初期,有一条巨龙和一鼎金钟搏斗三天三夜都未分出胜负,两者都互不相让,都不服输,从都结一直打到高州。巨龙和金钟在高州又打得难解难分,巨龙使诈而金钟大意被一个甩尾掉落深插地理,巨龙则神采奕奕的腾云架去。金钟插入深地动弹不得,最后锈迹斑斑几近成废钟。
金钟插入深地的同时还发生一阵巨响,引来周边无数村民观看,村民本想将金钟挖出来拿去当掉换酒钱,最后被村里的族老阻拦,并建议在金钟掉落的地方修建庙宇。族老们认为此地是吉祥之地,而且又是巨龙跟金钟争斗之地,更是金钟安息之地,修建庙宇希望世代平安、求子得子、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将此地起名为钟灵。
修庙不能不起名,取什么名又让族老和村民们费尽脑汁,最后族老们将庙起名为城隍庙。城隍庙毕竟是朝廷恩准修建,而且是地方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要是祭拜一鼎金钟岂不是让人家笑话,要是让朝廷知道不要说砍头,可能村灭都有可能。好在高州村的城隍庙是民间筹备修建,高州的村民嘴巴紧,没有惊动朝廷更不为外人所知,城隍庙得以保存下来。
传说只是传说,这样编故事想来有些人不可信,包括本人自己。高州是农氏土司的发祥地,农氏土司是壮族民族领袖侬智高后裔,让侬智高后裔祭拜一鼎金钟就是个笑话,城隍庙祭拜的英雄人物是侬智高才是真。侬智高是北宋时期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但在壮族人和农氏族人的心目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城隍庙不能明目张胆的祭拜侬智高必定有它的苦衷。
侬智高当时既要领导族人及其义军跟交趾缠斗,又要跟围剿侬智高义军的朝廷军队作战,侬智高岂能不起乱。侬智高跟交趾军队已经稳卷在握,丢失的广源州也收入囊中,哪知道此时邕州知府余靖跟交趾私下协商,将广源州送给交趾换取边疆安宁。古代信息不灵通,广源州划给交趾时已被侬智高带领的义军占领,还想跟交趾一决高下,报杀害侬存福和侬智聪之仇。
邕州知府余靖认为侬智高不顺从于是派兵围剿,侬智高起兵作乱是对朝廷最大的抗议,但在强大的朝廷军队打压下败下阵来。侬智高也正因为跟朝廷作对而被记录在案,使得至今仍旧没有得到平反,要知道侬智高家族对稳定边疆、扩展边疆的贡献比起其存在的意义还大,更不能忘记的是侬智会的坚守,边疆才保下那坡这块地,要不然现在的那坡县就有一半土地是别国的领土。
高州的城隍庙祭拜金钟,个人感觉是不可能,祭拜的是侬智高,只不过侬智高的身份争议太大,直至今日都没得到平反,村民就以金钟来替代侬智高神位祭拜。城隍庙祭拜的神位是以当地的英雄人物为主,朝廷恩准祭拜的英雄人物和城隍庙有级别,如果英雄人物是品官,城隍庙则朝廷拨款,城隍庙分有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城隍庙修建的规模不同。侬智高曾是个地方知州,官阶四品,假如侬智高平反得到朝廷认可,高州村的城隍庙规模就不像现在这么小了。
高州村城隍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天灾和战乱被毁,清朝光绪10年(1884)复修,解放后因“迎四新除四旧”运动被毁,拆毁的石材被拉走修学校和水渠,插入深地的金钟不知所踪。当然,可能是侬智高后人将金钟隐藏起来,免得被眼尖的人盯上,更担心的是以文物的名义被带走,藏起来或许是对金钟最大的保护。纯属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依据,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