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智慧
西和,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自古以来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由陇上南下,进入四川和陕西的重要通道,也是四川茶叶北上的主要线路之一,马帮、驮队、背夫,在这条线路上络绎不绝,是一条穿越千年的民间商道,直到民国时期,这条商道还存在着。不仅如此,西和县还是丝绸之路天水段的重要支线经过的地方。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两条古道在西和境内的具体走向和线路,挖掘西和县在古道研究上的重要地位,特撰此文,抛砖引玉。
一、西和县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要说古道,还得先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说起,因为这是古道形成的基本条件。西和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五个特点。第一,西和位于中国大地几何中心。这从中国地图上就看得清楚,西和的地理位置大致上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心位置。第二,西和位于中国大陆南北分界线上,是一个亦南亦北的地方。从政区上看,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属西北地区,但从自然区域上看,它又位于西秦岭南侧,属南方区。水系上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第三,西和位于中国大陆第二阶梯。第四,西和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第五,西和位于丝绸之路与陇蜀道呈“丁”字形的连接点上,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在古代,是陇蜀道的北部入口和出口,同时,丝绸之路在天水段由于陇山阻隔,不能直接沿渭河通行,只好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天水经张川,翻越陇坂,到陕西陇县,进入关中;南线从天水南下,经礼县、西和、徽县、成县、两当,从陕西凤县北上,进入关中。陇蜀道在西和这一段,称为“祁山道”。民国时期,华双公路修通之后,西和这段古道线路的地位才有所下降,但民国商道依然存在。
青岗岭
西和县,在历史上交通位置之所以重要,除了上述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形因素。西和县处在西秦岭南侧,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顺着一条条河谷,地形平坦,人口密集,村庄一个接着一个,这正是古代交通条件的重要因素。古代人以步行为主,每天行程不过百里,沿途需要食宿,西和段的地形和村落是行旅的最好条件。西和地名中至今保留着三里铺、五里铺、十里铺、板桥子、店子上、店子沟、佘铺、桥头下、缆桥、石家关等等地名,都是古代交通线路的证据。除这些地名遗存,有的地方还有栈道孔等古道遗址。石峡镇坦土关村还有唐代《新路颂》摩崖石刻,这“坦土”地名,实际就是“坦途”,即道路平坦的意思。
西和的地形,总体情况为山脉与河谷相间,大多为南北走向,也有东西走向的,两条山脉夹着一条河谷,这河谷就是古道。几千年来,这一条条的河谷,成为一条条古道。每条河谷,都有村落。西和,人口稠密,每条河谷的村落都是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虽不直接连接,也相距不远。西和县南部和北部,山脉均呈南北走向,河流也以南北走向为主,在县域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脉,名叫“横岭山”,是古代嶓冢山的南延余脉,山体不高,但它是西和境内重要的分水岭和地域分界线。非常有趣的是在这条东西走向的分水岭上,凡是有古道经过的地方一般都有壑口,通行比较方便。
二、西和境内的古道分布
西和境内的古道线路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纵向,即南北方向线路;横向,即东西方向线路。
(一)纵向古道——陇蜀道祁山段(又名“祁山道”)
塞峡
西和,处在陇蜀古道北段出口和入口位置,这段道路被称为“祁山道”。过去,从陇上向南前往陕西汉中和四川境内,都要从这条路上经过,或者,从四川和陕西汉中北上,也要经过这条道路。比如西汉初期,四川茶叶运到陇南西和这一带,就是这条道路。范文澜《中国通史》有记述,认为四川成都到古武都(今洛峪)是一条茶叶商路,而且,成都和古武都(今洛峪)是中国早期的两个茶叶市场。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争夺战也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北伐,从成都到汉中,然后沿着祁山道北上,到西和、礼县一带。唐代大诗人杜甫从秦州(今天水市)南下,也是顺着祁山道行走的。杜甫从礼县盐关到西和县长道,再到石堡、十里、石峡、六巷,进入成县,途中留下了《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等多首纪行诗,记述了他的行走路线。南宋时,金兵多次南下进攻南宋,后来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主要是从祁山道上行进的。1949年,解放军由天水南下,也是沿着祁山道向南推进,逐步解放了陇南各县。近几年,我还作过一些调查,民国时期,祁山道一直是一条沟通陇上和四川及陕南的民间商道,马帮、驮队、背夫等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行走。青海西宁、甘肃兰州等地的商队南下经过西和,前往陕南汉中和四川北部,其中,西和县上寨、下寨及石峡等地都有骡马店,南来北往的商队在这里歇息。
西和境内南北方向古道的具体线路为从长道入境,经过寒峡、石堡、西峪到西和县城,然后从十里铺分为两路,一路经石峡进入成县境,一路经何坝、洛峪到昌河坝和大桥等地,然后再进入武都、康县等地,这是一条主干线路。除此之外,还有几条辅助性支线。一是长道镇东面的大柳河谷,从川口向南到陈沟,连接马元河谷;二是卢河至六巷河谷,在包家窑与石峡干线古道连接。
关于南北向线路,清代有个人叫叶昌炽,他是光绪年间的甘肃学政,曾多次往返于这条路上。他写的《缘督庐日记》记述了这条道路的里程及线路。现摘录几段:
(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四日)(叶昌炽)入西和县界,(夜宿盐关,十五日)……八里,巴家庄,又五里,至山麓为礼县界,而长道镇已在前矣,以关侯庙为行馆。……又五里,磑儿庄,亦名川口。又五里,刘家河坝。……五里为王家崖,过腰子坪,又五里为刘家牌坊,……又五里,至石包城,……稍憩,行二里,庙儿山。又三里,下寨子。又三里,上寨子。下寨子在街东,上寨在街西,皆极完固。寨外民居亦相接。又二里,十里铺。又五里,叶家庄,一路人烟稠密。……又五里,西和城。城在山麓,乔木阴翳。自外望之,不见雉堞。徐大令迎于郭外,进南门,以漾源书院为行馆,……十六日辰刻,出西和北门,向南行,途尚平坦,五里一铺,……至十里又一铺,两铺村舍皆数十家。……又五里,避风湾,即二十里铺。前横一沟,沟上有桥,桥下为墩台,其地深藏山腹,万山层叠,圜如屏幛,避风之名或以此。又五里,二郞坝。南北两山绝顶,皆有土围。南山为火烧寨子,北山为梁集寨。自巩昌以南所经山顶,往往有城堞,……又五里,红岭山。……五里至佘家铺。……又五里,卢家沟门。又五里,董家菴。……又五里,青羊峡。……饭后行五里,页水河。……又五里,过上、下潭土关,峻阪崭绝。山坡下羊肠一线,断处皆支木板,或揵石填土以渡。……又十里,王家湾。又五里,双庙子。又五里,至石峡关宿。……十七日辰刻,发石峡关。……又三里,官场坝。又二里,安子坪。……又三里,扁头上。又五里,马莲垭河子。又五里,纸坊镇。
(四月初十日又从阶州出发向北行走),十四日卯刻发,三十里,纸坊镇尖。……三十里,石峡关宿。……十五日,辰刻发,三十里,青羊峡尖。五十里,进西和北门,仍宿漾源书院。自石峡至青羊峡,来时觉扁路极窄,今日行殊坦坦,观于海者犹如水,山行亦犹是耳。十六日辰刻,出西和南门,三十里,至石苞城。……三十里,长道镇尖,过刘家牌坊。……饭后行十三里,过祁山堡。
(二)横向古道——丝绸之路南部支线(鸡头道)
龙昌公路
西和县东北部有两条东西向河谷,即马元河谷和晒经河谷,这两条河由西向东注入青泥河,没有直接汇入西汉水。其中,马元河谷西面连接稍峪河谷,中间要翻越萝卜山;晒经河谷西面连接兴隆河谷,中间要翻越庙儿凹山梁。这样就形成两个东西走向的大通道。这两条通道,早在秦汉就已经通行。公元前220年,即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就西巡陇上,然后北上巡北地郡,最后返回咸阳。这次秦始皇西巡,就是从宝鸡向西南,经过凤县、两当、徽县等地,在成县东北向北行,从鸡头道(今马元、晒经)进入礼县西垂故地祭天地、祭祖宗。唐朝时,唐僧取经返回长安,也是从马元、晒经道上回到长安的。
晒经道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元、晒经道实际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又名鸡头道。丝绸之路从兰州下来以后,在天水段,由于陇山阻隔,沿着渭河不能直接通行,于是形成南、北两条支线,一条从天水向东北,经清水、张川翻越陇山,从陇县至宝鸡进入关中,另一条从天水南下经过礼县盐关,进入西和,经过马元、晒经,再经过徽县、两当和陕西凤县进入关中,这条路实际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部支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穿越甘肃的丝路古道曾有多条线路和走法,如一些学者所命名的回中道、陇关道、陇坂道、秦陇南道等。”(见2023年9月15日《甘肃日报》载李并成文章《光彩绚烂的丝路文化》一文)
除此之外,西和境内东西方向的古道还有几条小支线。比如,石堡镇至孟林通礼县,县城到苏合通礼县,县城到姜席通礼县,县城至何坝通礼县,洛峪至河口通礼县,大桥镇至蒿林乡通礼县雷坝镇,大桥镇至太石河乡通礼县山峪乡,大桥镇至昌河坝通武都、康县及成县等等。这些小道,都是民间一直通行的道路,以前为小道,现在都拓展为公路,并且水泥硬化或柏油,车辆完全能够通行。1936年9月,红军长征中的二方面军从宕昌哈达铺向东,为了实施“成徽两康战役”,分左中右三路向东行进,其中,中路军从礼县江口,经西和县姜席镇进入西和,然后从县城南下,经石峡镇进入成县;右路军从礼县三峪,在西和县太石河乡崖湾村进入西和境内,再经大桥镇进入武都、康县。
(三)“丁”字形连接点
丝绸之路南部支线与陇蜀道在西和境内形成“丁”字形连接点。一条条东向方向的线路与南北方向的干线大致呈“丁”字形连接,这里还包括长道通礼县城公路和祁山至盐官、再至天水镇这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
三、与古道相关的遗存
凡是有古道的地方,大多都有一些文化遗存,如地名、传说、民歌、栈道遗址、石刻,特别是石窟寺庙等。这些遗存,都是古代交通线路的见证。
1、地名:
西和境内涉及古道的地名有不少,如:三里铺、五里铺、十里铺、佘铺,还有桥头、大桥、缆桥、板桥、花桥子、前门、坦途关、石家关等等。
2、传说:
大桥镇有《媳妇溜的传说》,从西和南部一直延伸到康县“望儿关”(也写作“望子关”)等地方,这个传说涉及地名与古道线路有关联。
3、民歌
西和民歌中有《下四川》等,涉及古道线路。(可参看杨克栋先生《仇池风》和《陇南老山歌》等山歌集。)
4、栈道、桥梁等遗迹:
大桥镇鱼洞峡岩壁上有30多孔栈道孔眼,洛峪镇黑虎峡有一些栈道孔眼。大桥街有铁索桥,蒿林乡有铁索桥,太石河乡原有偏桥(即“栈道”,已毁),这些都是古道遗迹。
鱼洞峡栈道孔
洛峪镇街道
5、石刻:
石峡镇坦途关唐代《新路颂》摩崖石刻,是专门记述修路事迹的摩崖石刻。(详细情况参见《西和文史资料》(290期),2022年10月袁智慧、何荣《唐代新路颂摩崖石刻摭谈》一文)
6、石窟寺庙等:
西和境内从北到南沿着陇蜀道祁山段线路上有法镜寺石窟和八峰崖石窟,在东西向道路上有马元镇的佛孔寺石窟遗迹和晒经寺遗存。(陇南师范学院教授王百岁先生有多篇文章研究陇南境内的石窟,其中有几篇由《西和文史资料》转载,可参阅。)
四、与古道有关的文献记载和诗文
清代乾隆版《西和县志》记载:
“隘三:土桥(今土桥峪)、屏风(即今大湾峡)、青羊峡(今名)。”“西和蕞尔小邑,而自北至南,为由秦州至成县孔道,延二百里,为最要。”
民国朱绣梓《西和县志》卷八交通志:
“秦仲往伐西戎,是由县境通本省西北之公道也。”
“此又由汉中通县境之公路也。”
“汉兵征嚣是由洛阳通县境之公路,蜀兵援嚣又由蜀川通县境之公路也。”
“丞相亮攻祁山不克,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由县境通汉中之孔道。”
“终晋之世,则西和境内几为兵马四至之通衢矣。”
“杨氐在南宋北魏时代屡世称雄,以致南北两军此来则彼往,彼来则此往,西和路线又为南北通达之公路矣。”
“(窦)轨先营军于今县城之西北,今名“酂公营”。后进至长道,为薛举所败,此隋唐时代由陕西通县境之要道也。”
“县北崆峒山下有白石古戍,即西汉设戍以防吐蕃之处。……西和四面为吐蕃往来之公路矣。”
“岐将刘知俊等分道攻蜀,……此由县接阶成路以通蜀之要道也。”
“(南宋时)(金)兵或取道于长安,凤翔入境,或取道于甘肃西凉入境,或近由秦州、巩昌入境,援兵或来自兴元府,或来自仙人关,总之西和境内几成兵马交驰之孔道矣。”
“乾隆二十九年,年羹尧征金川,以西和为入川孔道,凡由甘调发之兵皆从西和过境,沿途所设营镇专驻之塘马,及他县拨协之腰站,络绎不绝。”
“同治二年冬十月,(太平天国)洪杨残部围攻西和城,不克而去。……由略阳入两当,分趋西和、成县。”
以上是关于古代西和境内军事活动的行军路线都涉及古道。民国时期,西和境内也新修了多条交通线路。据民国朱绣梓县志记载,民国十二年,孔繁绵曾组织礼县、西和修筑天水至礼县和西和的公路。同时,还组织修通了西和境内的几条马车路,如南行干线、北行干线、车行干线、西行干线等。
朱绣梓县志还记载了西和境内的古桥和驿站。如:大桥镇铁索桥、县城白水桥、大水沟土桥、石堡镇桥、洛峪黑虎桥、长道与石堡交界的大湾峡遂生桥、十里镇横岭山板桥、青阳峡板桥、六巷乡板桥等等。同时,县内还有驿站,每个驿站都有专人负责,县城6名,青阳峡1名,石堡镇2名,而且还配有驿马。
清光绪版《礼县新志》卷二山河记载了西和石堡镇水磨川(当时属礼县):
“县东南三十里,旧有水磨,今置店铺,乃蜀陇孔道。”
1997年版《西和县志》(杜万鼎主编)第三编第十章第一节为“古道、栈道、古桥”,现摘要如下:
“西和为陇蜀交通孔道。……这里成了由陇入蜀的重要通道。”
青羊峡
该志列举县内古道有寒峡道、鸡头道、洛峪道、河口道、晒经道、铁古道、苏合道、六巷道等。县境内“原有5处栈道,现仅存1处,其余略见遗迹。”太石河乡崖湾村竹子沟栈道,当地称偏桥,保存完好。其余四处有痕迹,如石峡镇坦途关、六巷乡拄腰崖、洛峪镇黑虎桥、大桥镇鱼洞峡等。该志还记载了10处古桥,具体为大桥镇“羌氐河铁索桥”、蒿林乡“缆桥”、蒿林乡桥头桥、长道镇大湾峡遂生桥、石堡镇桥、县城白水桥、十里镇板桥村板桥、洛峪镇黑虎桥、十里镇青羊峡桥、大桥镇蔚家河口小桥。
蒿林乡西汉水西礼大桥
综上所述,西和县自古以来地处交通要道,是陇蜀道上的重要路段,也是丝绸之路天水段南部支线经过的地方,县境内山河相间,河谷地形较为平坦,便于通行,历史上留下许多关于古道的遗迹,地方志书也多记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这些曾经的古道变得更加通畅,更加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果再从文旅结合的角度看,这些古道也是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
作者简介:
袁智慧,西和县志办公室干部,曾主编出版二轮《西和县志》《西和史话》《西和备志》《仇池文化研究》《西和年鉴》等,已退休。
来源:新陇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