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是中外知名的文化城镇,抗日战争时期与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四川文化教育中心的"两坝"。
国璋重庆府治全图(清)
追溯其历史渊源,沙磁地区地方乡绅历来重视教育,办义学、设学堂的事迹在《巴县志》上都有记载,被誉为巴县教育模范区。清代里人杜成章创办巴县第一所学校"正蒙公塾",清道光年间,磁器口出现了"同年登科"两个翰林,一位叫黄钟音,一位叫段大章。另一位名孙兰圃的,一家出了三个举人。"一门三举子、五里二翰林"成为昔日沙磁地区民间流传的佳话。
来源1942年重庆市警察局辖区图
沙坪坝位于嘉陵江畔,以由古河床沉积形成的自然沙坝而得名。坝上平坦开阔,面积2.44平方公里,与相连的磁器口通称为"沙磁区"。历史上长期是巴县的龙隐镇(磁器口)的一个保。40年代在重庆大学原工学院侧岩上发掘一古墓,墓上铭文为"永寿四年年六月十七日作冢"。永寿是东汉桓帝的年号(西元158年),距今1800多年了。说明这里在东汉时期就有人集居发展农商,明清时进一步兴盛。清末光绪初年曾设沙坪场于中渡口,后因上游磁器口码头繁荣而衰落。
民国时期,沙坪坝街上的黄包车
历史上由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直到1925年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坡地。土地大部分为汤、严、刘三户大地主所有,其中以富商刘继陶的田产最多。以后逐渐形成村落,地名叫红庙子(寺庙位于现建工学院实验大楼)。附近有个供武举人乡试时走马射箭的靶场(马道子)。现双巷子一带,三角碑当年是一片农田为两条交叉的石板路的十字路口,有一颗古老的黄桷树(现保存在农业局院内),树下有块指路碑。
市镇的形成与变化
这块沉睡的土地,真正起了变化是1933年刘湘将重庆大学迁到坝上和重庆开辟新市场之后,商绅温少鹤等集资修建从七星岗到小龙坎的马路,以后巴县乡绅提取磁器口庙会的庙产集资修筑小龙坎至磁器口的渝磁公路,沙磁区与市区通车之后才开始形成一条铺面零落的半边街。抗战爆发,国民党迁都重庆,大批内迁的学校、工厂向西部疏散,1940年市界扩大到沙磁地区,从而促进了沙坪坝和小龙坎地区的发展。最先形成的是一条商民聚居的沙正街,后又逐渐扩建沙南街、沙北街和正街后面的沙后街。大都是铺面简陋的平房棚户。随着重庆大学、重庆中学、开南中学、中央大学、中央工专等学府的设立,人口骤增,一些地主富商也先后到此修建公馆庄园,如高家花园,杨家花园,四公馆,栾家、汤家大院等。到1944年已发展成初具规模新兴的文化镇了。
沙坪坝磁器口古文昌宫寨门(沙坪坝文昌宫寨门)
学府林立,学者名流荟萃
坪上学府林立,除了1929年创办的著名的西南学府重庆大学和1933年创建的四川省乡村教育学院外。还有重庆最古老,距今已有227年历史的重庆中学(前身为川东书院和重庆联中),有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于1936年创建的南渝中学,有巴县最著名的龙山小学等负有盛名的学校。1938年,沙坪坝成了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专院校由战前的2所,增至6所。中学由战前3所,增加到25所。坝上"诸校林立,校舍相望",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名流到坝上来执教;文化艺术界的文人名士也来此工作定居。这里成为党领导的进步文化活动和学生运动的中心,成为大后方战时著名的"文化四坝"(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北碚的夏坝和江津的白沙坝)之一。
1933年迁入沙坪坝重庆大学理学院
坝上人文荟萃,学者云集:郭沫若先生领导的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一大批著名文人都在金刚坡三塘,郭老住在赖家桥,冯玉祥将军住歇台子,柳亚子住津南村十一号,马寅初住歌乐山木鱼堡, 臧克家住大天池六号。陶行知、 梁漱溟、晏阳初、翁文灏、柯璜、胡庶华、吴芳吉、叶元龙、潘震亚、徐悲鸿、老舍、陈豹隐、邓初民、吴茂荪、洪深、梁希、王葆真等等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社会贤达都在坝上执教居住。战时一些国际学者、代表团也到坝上观光讲学。
沙坪坝文化重镇,培育了大批国家英才,昔日的莘莘学子、现在是国家的栋梁,桃李满天下。据所知,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读于嘉陵小学。我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驻荷兰大使)是省女职校的学生。曾任驻英大使胡鹤霄毕业于市七中。曾任中央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张皓若,著名航天工程学专家马本渝,解放军第一位女博士蔡文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者之一的王家声均是开南中学的毕业生。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的前领导人黄大明,曾重庆市党政机关的领导同志廖伯康,肖秧、黄冶、刘文权都是沙磁区学校的学生,沙磁文化区培育的英才遍全国。
沙磁区具有革命光荣传统,党的老一代革命家肖楚女、周恩来、吴玉章、董必武、王若飞等同志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沙磁区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为革命事业建立了光辉的业绩。
昔日形成的"沙坪风光",至今仍为当年生活在坝上的学者们所津津乐道,坝上风光的特色是"三多":书店多、文化茶园、相馆多,大众化川味小吃多。一条短短的沙坪街上就有联华书店、古屋书店、三联书店、上海杂志公司、"沙坪"书店等十三家书店。尤以古旧书店,旧书摊生意兴隆,常为穷学生们所光顾。坝上的茶馆幽雅,清静,为文化人和学生喜爱,他们经常在那里品茗谈天或阅读、写作。重大法学院后面还形成一条有名的"好吃街",一些物美价廉的川味小吃加上嘉陵江上的宜人风光,是师生们课余游憩散步的好去处,沿江还有一条著名的"鸳鸯路",那当然是情侣们流连出没之处。
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坝上的莘莘学子现在遍布海内外成为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十分怀念"坝上风光"。一些侨居海外的校友更是难以忘却,有的专程回国来旧地重游,有的写来热情洋溢的书信和诗篇。
当年的一位学子赋诗一首诗云:
宏深学府忆沙坪,盈耳絃歌喜共鸣。
科技高峰心贴切,人才渊海气峥嵘。
嘉陵江畔多豪兴,歌乐山前无限情。
新岁三巴芳草绿,春风劲吹渝州城。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沙坪坝区地方史料专辑》、《重庆市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