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鄠邑区西街村的涝河故道上,隐藏着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石桥,被称为“太史桥”或“西桥”。1992年4月20日,太史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5年5月1日下午,参观完钟楼博物馆后,我向西步行300多米来到西街村。在竖立着“开拓牛”雕塑的转盘,从十字路口西南角进入村庄,顺着的小路向里行走200多米,路边出现一块写着“太史桥”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碑,继续向前,便是石桥。
正值午后,天气炎热,村庄内看不见一个人影儿。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走到桥上,地面是交错铺砌的长条形石板,两侧挡着高约20厘米的石栏板。绝大多数经过这里的人都不会想到:脚下竟然是一座古老的石桥!为什么没有河水呢?怎么没有看见桥洞呢?
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升高,桥洞全部被堵塞,只有上方的桥面露出地面约两米。1977年,涝河改道以后,这座桥彻底废弃,成为村中的一条普通道路。如今,南侧是鱼池,北侧是民房,桥面上停满车辆。
这座桥为半圆拱十孔联拱石桥,桥身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82米,宽约7.5米。走到旁边民房的下方,可以看到部分桥洞的顶部,用石块搭建的券拱支撑着桥面。十座拱的跨度不完全相同,中间两孔跨4.18米,其他边孔跨4.3米。
在石桥的西头,有一座石佛庙,曾经这里是纪念王九思的庙宇。最初,此桥由王九思主持修建,他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被当地人称为“王太史”。因此,这座桥被称为“太史桥”。
根据《重修鄠县太史桥记》碑的记载,这座桥自创建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共进行过四次维修;清光绪年间,桥洞年久淤塞,邑侯刘少芸等人筹资修葺;民国十年(1921年),山洪暴发,冲毁桥孔,邑绅王延瑞主持重修。
据说,在两侧的石栏板上,正中龙门雕吸水兽;在中间六孔拱额上,浮雕狮、虎、龙、凤、猪、马、羊、鹤、麒麟、花卉等图案;在南侧第六拱和第七拱之间的桥墩上,还有“中华民国十一年孟春重修”的石刻题记。可惜,人很难靠近下方的桥洞,无法欣赏到这些石雕和题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