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上张乡田垟村游玩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叫尼龙坑的天然山洞,里面摆放了移动柴灶等厨房用品。我们随即去上张集市买了食材,就地做起了午饭。
在吃饭的时候,一个田垟村的妇女带着几个亲戚过来玩,说这个山洞是他老公的父辈居住过的,至今还留有当初生活过的痕迹。可惜当时没有问她这个地方叫什么,后来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曾经的岩峰下自然村旧址。
直到这次从茶园村回程途经龙潭头村休憩时,村里的老人说那里不是岩峰下,而是就叫尼龙坑。岩峰下村旧址在公路的另一边山上……
不趁着老人的指点趁热去,过段时间除冷了探索的热情,也会忘记了指点的路线图。于是,拉上几个同伴立即去寻找传说中的岩峰下村。
从龙潭头村到岩峰下,车程不过十几分钟。
车到尼龙坑路段附近,左拐上山,一路开到蜿蜒水泥小径的尽头。
水泥路的尽头,是一座漂亮的深山小别墅。当然,目测这别墅不是用来住宅的,而更像是一座办公用房。
刚才指点迷津的老人说,岩峰下村现在已经供奉成了老爷殿(佛殿),应该是有香烛之类的。这座现代化的房子,肯定不是我们要寻找的目标。
弃车徒步,沿着黄泥路继续前行。
其实我们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前路到底通往何处;我们都没有见过岩峰下村,等下会不会就算相逢也不相识?
管它呢,午后阳光不燥微风正好,在山间的清新空气中游走,人生何处不芳华?
山路修葺得很宽阔,肯定是为开车作准备,只是还未来得及硬化。
路旁的风景,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奖励。
一块大岩石,约有两人多高。选个好的角度,让同行的两位美女靠岩而站,岩石边山花烂漫,美女笑靥如花,岩顶几株绿植,人与自然和谐如画,此时已是画中人……
大自然从不吝啬美色,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在一拐弯处,两根巨石矗立路边,恰似一对携手恩爱的夫妻。那男岩,英姿挺拔,头顶略秃,一幅聪明绝顶胸有成竹的成功人士装扮;这女岩,身姿丰腴,头戴礼帽,一身大家闺秀豪门阔太样子幸福地依偎在男岩身边。
一幅温馨美好的画卷,被一句不合时宜的嘟哝声破坏殆尽:那女岩,头顶长了青青大草原……
那边,貌似上下叠在一起的岩石,像极了一个小孩儿头戴钢盔嘟嘴卖萌的样子,樱桃小嘴唇惟妙惟肖。
谈笑之间,我们又把黄泥路走到了尽头。
古人说,竹林深处有人家;我们说,道路尽头有名堂。
果然,路的右侧,一处“岩峰下”显现——在一块外观厚实平坦的巨大岩石下,一个长几十米,高十余米,深近十米的山洞呈现在眼前。山洞前面有上百平米的平整露台,正是一处宜居的山间福地。
山洞里面,堆积散放着椅子桌凳,还有生活必须的石磨盘,昭示着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在洞里,我们也看到了供奉过的老爷殿遗迹,残存的香火历历在目——肯定是我们寻找的岩峰下自然村旧址。
洞口已经安装好了部分的防雨棚,原来新修的道路是为了这个施工需要。不出所料的话,应该是山间水果的管理房,一个消失的古村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在1980年代出版的地名志中找到对岩峰下村的片言只语记载:属于田垟村下属的自然村,共1户6人。
不过,看地形,可能叫作“岩缝下”更名副其实,现在已经又演变成了“岩丰下”。
资料上查找不到岩峰下村的前生今世,不知道何时开始在这里扎根居住,不知道何时走出大山。但相信,上辈走进大山时的无奈,总被后辈走向更广阔世界时的激动所覆盖。
寻找这些人类生活过的旧址,体验先人的艰辛。印证“乱世进山,盛世下山”古谚,提升生活幸福感——时光总在螺旋式的隧道里向前推进。
202505042025052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