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因为山就在那”
他在经历一战后,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当别人问起原因,他却只有轻描淡写的这一句话,因为山就在那。
那座高耸入云的连绵不断的山峰屹立在那里,使得不少人望而生畏。
但也有不少人将它视作挑战,不断的尝试攀爬,最终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谜。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也是众多“谜团”中的一位。
他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上究竟有多少谜团?
马洛里
“山就在那里”同时也意味着“危险就在那里”。
这座危险丛生的山峰,为何会引得无数攀登爱好者“前仆后继”?
疑问颇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初次的试探与挑战——第一次西藏之行
1921年,登山家马洛里来到了西藏。
当时他的目标是攀登世界最高峰,海拔8840米的额菲尔士峰。
额菲尔士峰在当地藏语中被称作珠穆朗玛峰,又名圣母峰。
在西藏人民看来,这座山峰是神圣不可攀登的。
山是神圣的,也是危险的,正是因为如此,附近的居民经常会主动劝退前来登山的人。
马洛里带领登山队伍到此处后,同样碰到了前来劝退的人,可他们却不以为然。
他们在山峰北面找到了一条能够向上攀爬的道路,可这条能通往山顶的冰川却被一座佛寺镇守。
马洛里前去交涉,希望能够带领队伍尽快通过寺庙。
可寺庙里的喇嘛却对他们发出警告,这座伫立在绒布冰川上的绒布寺是西藏人民对珠穆朗玛峰的的守护。
在当时的西藏喇嘛看来,攀登这座山峰是对这座山峰最大的亵渎。
传统的藏传佛教认为山能够通灵,攀登山峰会打扰山灵。
那时的西藏受藏传佛教影响严重,马洛里一行人即便对这些山灵说法不屑一顾,也不敢直接与喇嘛产生冲突。
此时同行队伍里有人产生退意,可马洛里却不愿意放弃。
他们从印度出发,一路赶来,还带了100多头骡子和牦牛,只为能够顺利攀登上珠穆朗玛峰。
如果现在放弃,实在是太遗憾了!
一行人商量过后,决定绕过寺庙,经由旁边的山脊重返绒布冰川。
他们借着夜色,悄无声息的绕开了绒布寺,而后又重返绒布冰川。
随后他们先后建立了一号营和二号营。
驻扎后,先遣队率先向高处攀登,最终在海拔7020米处发现了一条直通山顶的道路。
他们只需要沿着山脊翻过三个岩石平面,就能够直通山顶。
只要天气合适,温度合适,此次登峰之行,极有可能成功。
可就当先遣队与大家分享这一好消息之时,变故发生了。
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袭击”了这座山峰。
如果他们执意攀登山峰,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葬身雪海,死于雪崩之中,如同喇嘛说的那样,成为这座山峰的“祭品”。
可马洛里依旧不想放弃,他坚持留在这里等待合适的时机。
可时机并未到来,印度洋的季风率先向他们发难。
马洛里
雪崩不断袭击营地,使得他们几乎寸步难行。
一次又一次“打击”使得马洛里不得不接受登山窗口期已过,此时并不适合攀登山峰的现实。
他们只得离开,先返回印度,再寻找合适的时机,重新攀登珠穆朗玛峰。
为何执着于攀登珠穆朗玛峰?
回到印度后,他们重新谋划,打算寻找合适的时机,继续攀登珠穆朗玛峰。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疑问,为什么这群英国人执着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呢?
其实,这不仅仅是登山者的挑战精神,更是国际上的博弈!
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处于极度尴尬的位置,早期的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凭借自身强大的海军征服世界。
可一战后其他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不断下降。
当时的国家热衷于通过征服各个“极”点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英国也不例外。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距离自己最近的北极点。
1909年,英国派出科考队,想要在北极点上插上英国的旗帜,可最终却败给了美国探险家皮尔里。
皮尔里
北极点“丢失”后,他们又把目标放在南极点上。
在1911年南极点的竞赛中,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拔得头筹,英国再次惜败。
先后两次失败使得当时支持他们的英国贵族和新兴资本家略显难堪,这些人迫切想要证明英国的能力和实力,稳固英国的国际地位。
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无疑是将日不落帝国拖下神坛的信号。
即便如此,英国的新贵们也不愿放弃,毕竟除了南北极点之外,还有世界最高峰可以证明他们的实力。
就在这时,马洛里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
马洛里
此人在攀爬方面拥有绝对的天赋,七岁时徒手爬上教堂的楼顶,25岁时征服西欧最高峰——勃朗峰。
他还曾参加一战,拥有绝对的集体荣誉感。
拥有天赋,拥有头脑,同时拥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现实却不像他们想象那么简单。
马洛里的确拥有极高的天赋和灵敏的头脑,但面对珠峰这样无法跨越的高点,依旧无济于事。
之后的时间,他先后尝试多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1924年,登山队伍再次进行了“补充”,迎来了新成员——安德鲁欧文。
安德鲁欧文
他曾经参与北极探险活动,在此次探险活动中表现不俗,而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探索众多高峰的攀登者之一。
除了拥有丰富的探险经验外,他在急救用品解构上也格外有心得。
例如,他对氧气设备的革新,既提高了其功能性、轻便性,又增加了强度。
新的队伍整装待发,只待合适的时机登上这个世界最高点。
隐藏在山峰中的秘密
1924年5月15日,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组成的登山队来到了守护着冰川的绒布寺。
以往他们对这个寺庙不屑一顾,可先后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及多名登山人员牺牲后,他们也开始寄希望于当地的藏传佛教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盛大的加持仪式后,天气果真有所好转,这无疑为登山减少了阻力。
在他们离开时,当地喇嘛留下了一句预言:你们中有人将会成为圣母的祭品。
急于登顶的一行人并没有将这句话放在心里,直到6月初先后两次问鼎失败,他们才开始重新审视此次登顶行为。
欧文(左上)和马洛里(上排左二)
登山窗口期即将过去,他们仅有最后一次尝试登顶的机会。
而这次机会注定伴随着早来的西南季风和不定时出现的雪崩。
马洛里决定抓紧这次机会,他为自己选择的搭档是欧文。
6月6日,马洛里和欧文从北坳开始攀登,第二天傍晚,他们到达了海拔8138米的6号营地。
在营地休整过后,6月8日,他们再次出发!
当时同队伍的奥德尔在远处用长焦摄像头记录两人行踪,6月8日当天,浓雾密布,浓雾消散后。
奥德尔隐约看到了两个小黑点,继续向前行进。
后来他们看到这两个“小黑点”跨越了第二平台,紧接着新一波的云雾到来,“小黑点”再次消失,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出现。
风雪消散后,同行队伍的其他人自发的组成搜救队前去寻找两人的踪迹。
可最终一无所获,他们究竟是否登顶也成了一个谜团。
登山队伍里的其他人坚称两人登上了山顶,在下山过程中遇到了危险,可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在海拔8600米处有一个近乎垂直于地面的高达40米的平台,两人凭借当时的设备根本无法翻越,怎么可能到达顶部?
马洛里(左)与欧文
两人在登顶时带的有一个相机,若两人成功登顶那必然会拍下照片。
此时只需要找到他们所带的相机,那就能知晓两人是否成功登顶。
1933年,马欧两人失踪的第九年,英国探险小队再次对珠峰发起冲击。
在此次攀登中,他们发现了两人当初遗失的冰镐。
发现冰镐的地方极有可能是两人第一次坠落的落地点,当然也不排除两人为了双手抓绳子,将此物放置在此处的可能。
1991年5月15日,埃里克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氧气瓶。
根据上面的信息,不难判断出这是1924年马欧两人最后攀登时留下的。
发现氧气瓶的位置位于海拔8475米处,这说明二人当时的最终点至少高于8475米。
1999年5月1日,探险队在海拔8156米处发现了马洛里的尸体,他身上多处骨折,腰部损伤严重。
可在他尸体周围,并没有找到当时用来记录登顶进程的相机。
没有照片的支撑,他们究竟是否登顶,依旧是一个谜团。
2024年,吉米金率领国家地理队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欧文的部分遗骸。
两人遗骸发现地高度差约7000英尺,欧文极有可能遭受了更多的冲击,在接连多次坠落撞击后尸身分离。
遗憾的是,在欧文遗骸周围依旧没有发现记录的相机。
如今依旧没有证据证明,两人当时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
因此登上珠峰的第一人,如今也不能说是马欧两人。
可只要相机一天没找到,登顶珠峰第一人的名头就一直是个谜团。
总结
人们总说“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可依旧无法掩盖想要征服自然的野心。
那句“山就在那”成为了无数登山者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峰的动力。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马欧两人究竟是否登顶,他们在此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
但我们知道,两人为了登顶,拼尽全力,因为“山就在那”。
参考资料:
消失的登山家遗体100年后被发现 或将揭开珠峰世纪之谜——封面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