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河郊野公园风景如画
生态旱溪
七月的呼和浩特,暑气渐盛,而大黑河郊野公园的云溪花影却透着沁人的清凉与生机。沿着蜿蜒的步道走进这片13公顷的生态秘境,目之所及的是盛放的宿根花卉织就的彩色地毯,耳畔是生态旱溪里不时掠过的鸟鸣,脚下是能“喝水”的绿地——这里不仅是植物的乐园,更是市民逃离喧嚣、拥抱自然的新晋打卡地。
花海织锦 千种草木绘就立体花境
“你看这紫菀的颜色多正,配上旁边的大滨菊,像不像一幅画?”市民李阿姨举着手机正对着花丛中的蜜蜂连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云溪花影上演。这片景观区以12种宿根花卉、6种乡土地被植物和11种观赏草编织出层次丰富的自然图景:林荫鼠尾草的蓝紫色穗状花絮在风中摇曳,与蛇鞭菊挺拔的粉紫色花茎相映成趣;大滨菊的白色花瓣围着金黄的花心,像散落在绿地上的星星;千屈菜沿着生态旱溪铺开,紫粉色花穗从水中探出头,引得蜻蜓驻足。
“这里的宿根花卉有30多万株,乡土地被植物45万多株,观赏草4万多株。”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大黑河班组长王在新蹲下身,轻轻拨开一丛山韭说:“你看这根系多发达,盘根错节的,既能抓牢土壤,又能存住雨水。”他指着不远处的马莲和鸢尾,“这些本地植物最‘懂’呼和浩特的气候,冬天冻不死,春天一到就冒绿,今年返青率超过90%。”
观赏草区更是别具风情。“爸爸,这朵金黄色的花好特别!”男孩豆豆拽着爸爸的手冲向一片毛叶金光菊,花瓣边缘带着波浪纹,花心隆起像个小绒球,惹得他咯咯直笑。爸爸举起相机,拍下儿子与花朵对视的瞬间:“平时在市区见不到这么多植物,这里每种花草都有标牌,孩子边玩边认,比看书有意思多了。”
海绵巧思 形成会呼吸的生态空间
午后一场急雨骤降,却并没有打扰市民游园的兴致。市民李大叔带着孙女躲在景观亭下,指着不远处的下沉式绿地说:“你看这地,雨水落下去就不见了,神奇吧?”小姑娘趴在栏杆上,看着雨水顺着坡地流进雨水花园,被千屈菜的根系“喝”掉,地面很快就干了,只有草叶上挂着水珠。
这正是“海绵城市”的魔法——生态旱溪平时是卵石与花草共生的步道,雨季就变身临时水道,让雨水慢慢渗、静静存;雨水花园像一个个绿色蓄水池,山韭、景天这些乡土地被植物的发达根系,既能抓住土壤,又能储存水分。在“海绵体让城市会呼吸”宣传牌旁,几位家长正给孩子讲解:“这些植物的根就像吸管,能把雨水吸到地下,所以下雨不积水,还能解渴呢。”
更妙的是那些用园林废弃物做的景观小品:树干截成的圆凳上,刻着“循环利用”的字样;树枝、石块堆成的本杰士堆前,立着“小动物的家”宣传牌。“奶奶,这里有小虫子!”7岁的琪琪蹲在本杰士堆旁,发现了一只蜗牛。奶奶笑着说:“这是给小鸟、昆虫盖的房子,咱们要轻轻地,别打扰它们。”
四季皆景 自然与生活的温柔相遇
云溪花影的魅力,不止在七月。春天,射干冒出红绿色的嫩芽,萱草的花茎破土而出;夏天,千屈菜和大滨菊竞相绽放,观赏草随风起伏成绿浪;秋天,紫菀和蓍草染上橙红,柳枝稷的穗子变成褐色;冬天,宿根花卉的枯叶覆盖土壤,为根系保温,观赏草的干茎在雪地里勾勒出灵动的线条。
“90%以上的返青率,意味着这些花草能年复一年地生长,不用年年换种。”王在新说,这既节省了养护成本,也让景观更有延续性。如今,这里成了四季打卡地:春天拍新绿,夏天赏花海,秋天观彩叶,冬天踏雪寻景。
傍晚时分,夕阳为云溪花影镀上金边。情侣们在蓝盆花丛前合影,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等待拍摄逆光中的观赏草,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跑进草地……每一幅画面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息,都是夏日最美的风景。
七月的大黑河郊野公园,云溪花影正以30万株宿根花卉的绚烂、45万株乡土地被植物的坚韧、4万株观赏草的飘逸,以及那份藏在绿意里的生态智慧,等待着每一个渴望与自然相拥的人。这里不仅是风景如画的打卡地,更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李娟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