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郧县先祖点燃长江文明的第一簇星火,到楚人立国后拓土开疆;从青铜礼乐奏响华夏正声,到虎座鸟架鼓回响着楚韵华章的天问余音,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书写着灿烂历史长河中的恢弘篇章。
坐落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以建筑为骨、文物为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展示荆楚文化的重要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图自图虫网)
分期建设
湖北省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这座融合科普工作与文物展览的新型场馆,成为荆楚大地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开端。
后几经演变分合,至1953年春,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1960年秋,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在东湖现址(武昌东湖路160号)落成,就此在东湖之滨扎下根来。
此后,湖北省博物馆的规模不断扩展。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获批并正式启动。专家认为,湖北省博物馆总体布局要以建筑群体和有特色、有新意的建筑外形取胜,要体现层台垒舍的楚国宫殿特色和古代楚国建筑的神韵,由此奠定了三期建设的基础。
1999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一期工程,即编钟馆建成开馆。该馆集文物陈列和古乐器演奏等功能于一体,是为“国宝”——曾侯乙编钟量身定做的专题展馆。高耸的台基、宽敞的屋檐、覆斗式的大坡面屋顶,体现出楚文化“一台一基”的建筑特色,华美光洁的现代装饰墙体和黑色塑钢屋面又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
2005年至2007年,湖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楚文化馆、综合陈列馆相继建成。建筑群采用一主两翼的构图,以居中的综合馆为核心,左侧的楚文化馆、右侧的编钟馆为两翼,形成中国传统的“品字形”布局。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2021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开馆,设计灵感来源于馆藏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新老馆形体的组合在比例与尺度、界面与形态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从功能使用角度也是对簠的完美诠释。
目前,湖北省博物馆已形成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体系完整、数量丰富、工艺精湛、地域特色鲜明的馆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荆楚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文化,楚文化影响深远,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湖北省博物馆的《楚国八百年》展览,无疑是展示楚文化最全面、最充分的常设展。
展览展出文物500余件(组),涉及九连墩、望山、包山、荆州纪南城等楚墓,辅以模型、动画、影片、电子地图等多媒体手段,是对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统梳理,直观地再现了楚国历史及楚文化的辉煌灿烂。
踏入展厅,浓郁的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展标“楚国八百年”借鉴了楚简的文字风格,笔锋婉转,古韵悠长,背景则采用楚国文物上常见的代表性纹饰元素,神秘而典雅。
在“开疆拓土”单元,能探寻到楚国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了众多西周中晚期陶器、青铜鼎、青铜编钟及铭文,铭文中的“楚季”“公”等人物,为研究早期楚国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且这些出土器物在此首次展出,珍贵非凡。
“礼俗百业”单元聚焦于楚国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一条两千多年前腌制的干鳊鱼,以及水稻、麦、粟、板栗、姜、花椒等,让人感觉烟火味十足。漆木折叠床、座枕、铜薰杯、铜灯、竹席等日用品,是楚人精致日常生活的写照;九连墩楚墓出土的假发,装有铜镜、木梳、胭脂、油彩等物品的便携式彩绘漆木梳妆盒,反映出当时贵族对美的追求。
楚国贵族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惊采绝艳”单元集中展示楚国的艺术成就。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漆奁图是一幅完整的车马出行图,所绘图像包括26人、4乘马车、10匹马、9只鸟等,通过5棵柳树分隔成互有关联的画面,首尾连贯而过渡自然,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
“上下求索”单元则深入挖掘楚国的思想文化。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楚地简牍已发现30多批、10万字以上,内容涵盖典籍文献和司法行政文书等。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其中反映战国时期深奥宇宙观的《太一生水》和目前最早抄写于战国中期的《老子》乙种,令人惊叹不已。
曾国之谜
考古,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说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地区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高等级“曾”字铭文青铜器。然而,这些青铜器所披露的信息有限,无法进一步研究。
1978年,震惊世界的曾侯乙墓及“国宝”曾侯乙编钟被发现。此后科学发掘的曾国遗迹不断增加,考古工作者针对曾国的缺环和研究薄弱环节,持续探寻,一步步揭开、解开“曾国之谜”。
位于湖北省博物馆南主馆二层的“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是考古工作者交出的答卷。展览分“始封江汉”“汉东大国”“左右楚王”与“华章重现”四个部分,通过考古成果揭示了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曾国深厚的礼乐文明积淀。
一件件从随州叶家山、文峰塔、枣树林、京山苏家垄、枣阳郭家庙等重要曾国墓葬、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序的陈列展示,在低反射玻璃的陈列柜中释放出锐利的光芒。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瓦纹铜簋,2003年枣阳郭家庙出土铜箭镞、铜戈,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曾侯谏铜鼎,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牛钮铜盖鼎……近500件文物串珠成线,将未被史书所记载的曾国700余年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在众多与曾国相关的文物中,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尊盘无疑是最为珍贵的。
曾侯乙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具有极高的音乐学、历史学和文化学价值。
更为神奇的是,曾侯乙编钟至今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够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让人们不禁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所折服。
曾侯乙尊盘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也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方唇外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多层透雕,恰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透雕蟠螭纹,与尊口风格相同。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尊盘通过多层透雕装饰,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精致与华丽。其铸造采用了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失蜡法,即使在现代,要复制出如此精美的器物也并非易事。
东湖的波光与展馆的轮廓交相辉映,湖北省博物馆像是永不落幕的盛宴,等待着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前来赴约。千年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时光长河之中。
来源: 中国建设报 人民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