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青州博物馆参观游览,近距离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均新华社发
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定级工作。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大牌林立的博物馆第一梯队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博物馆赫然列于其中,它就是位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
国画大师、收藏家黄胄用“小大博物馆,天下第一流”评价这里。从“青州微笑”到状元卷孤本,青州博物馆的文物“朋友圈”里展现了硬核实力。
“青州微笑”声名远扬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就诞生在山东青州。
1996年,施工人员在青州的一所中学进行操场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尊埋藏的佛造像,经过考古人员的探测,一座窖藏坑出现在众人面前,坑内有序摆放着400多件残损的石雕佛造像。佛像制造的时间从北魏、北齐跨越隋唐,一直到北宋年间,先后延续了500多年。
考古人员后来在佛像窖藏坑的南面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寺的遗址——青州龙兴寺遗址,又出土了一大批佛造像。这些佛造像,在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中最为声名远扬,又被称为“青州微笑”。
这批造像的制造工艺包括浮雕、镂空、线刻、贴金、彩绘等,每一件都称得上无价之宝。因贴金彩绘保存之完整,它们又被评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甚至漂洋过海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举办特展。
龙兴寺佛造像因佛像多呈现微笑、澄澈、宁静、安详的表情,与我们如今看到的庄严的佛像风格不同,因而被誉为“青州微笑”。
北齐享国只有28年,虽未做过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北齐时期的佛造像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佛像丰润而端庄,无一不流露出亲切与慈祥之感,所呈现出的动感流线赋予它极强的艺术魅力。有人说,中国最好的佛造像除了敦煌、云冈和龙门,还有青州。
北齐画家曹仲达创新了衣褶的画法,即贴体瘦窄,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身披薄纱,后世便将其技法称为“曹衣出水”。而北齐的佛像大都身姿曼妙,其袈裟紧贴身躯,呈现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是对“曹衣出水”的精准诠释。
明代状元卷罕见留存
在青州博物馆,有一份海内外独此一份的明代状元卷,这是馆藏的第二宝。
这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是目前发现的明代及明代以前唯一一份殿试卷,属国家一级文物,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明代万历年间,青州有位叫赵秉忠的学霸,在1598年的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一举夺魁。试卷保存极其完好,由三层宣纸装裱。全卷长3米左右,全文共2460个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卷首醒目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笔大字是明万历皇帝亲笔御批,卷首为应试者祖上三代的简历,卷尾则有大学士、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当年的考题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文中精辟地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举试卷一般由礼部收藏管理,不可能流落民间,而赵秉忠恰巧曾担任过礼部尚书一职,专家推测其辞官时,可能为了留个纪念,就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的试卷带回家乡。赵秉忠的后人将其当成传家宝流传,历经13代420多年。后来,青州市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先后20多次走访,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于1983年将殿试卷捐献给青州博物馆。
这张状元卷还经历了一段惊险的小插曲。1991年8月,青州博物馆原保卫干事利用值班之机,将赵秉忠状元卷等20件文物盗卖,青州市公安局经过9天9夜追踪,将其抓捕归案,状元卷等14件文物失而复得,但仍有6件文物不知去向。
穿越体验与隐藏玩法
在青州博物馆里,观众还能拥有许多沉浸式的历史穿越体验。
比如,汉墓陶俑的“复活”。香山汉墓陪葬坑展厅里,2000多件彩绘陶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仪仗队。陶马的鬃毛根根分明,陶俑的朱砂红唇鲜艳如初,连武士甲胄上的鱼鳞纹都清晰可辨,AR眼镜扫描等技术,让这些汉代“公务员”们“复活”了,并且演示揖礼、驾车等日常场景。
在有邻衡王府展厅,整面墙的LED屏幕重现了明代衡王的奢华生活。观众轻点屏幕,就能让动画中的王妃在侍女的簇拥下游园,或是观看公子们在演武场射箭。这些“数字考古”技术,让冰冷的文物变成了有温度的“活历史”。
一些文博爱好者透露,馆内还有许多隐藏玩法。比如,参与“考古盲盒”体验,亲手修复一件微型陶俑;周末还可预约古琴雅集,在汉代画像石前聆听《广陵散》,感觉十分美妙;夜间还可参加“博物馆奇妙夜”的活动,欣赏一段光影秀。
青州博物馆周边还有青州古城、云门山等景区,可去古城品尝隆盛糕点的“蜜三刀”,或者在云门山的“寿”字摩崖石刻下祈福,秋季还可到范公亭公园,看李清照笔下“绿肥红瘦”的海棠。
青州印象与文化名人
青州为古九州之首,青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的“海岱惟青州”。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7000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它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如今的青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州城内有众多文化古迹。比如,青州古城,城建历史达2200多年,有6座古城遗址。云门山风景区内,山上多石龛造像和摩崖石刻,其中“寿”字石刻高7.5米,宽3.7米,寓意“寿比南山”。驼山石窟是山东省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开凿于北周至唐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提及一座城市时,许多人会最先想到和它有关的历史名人。在青州,流传了许多名人故事。
范仲淹主政青州时,是写出《岳阳楼记》5年后,已是63岁,这里是他人生仕途的终点站。他在青州多惠政。府城西门外南阳河畔涌出一泉,范仲淹取名为醴泉,并建亭覆盖,当地百姓为了感恩他的功绩,后改醴泉为范公泉,亭为范公亭。
欧阳修50岁时被贬官亳州,后转至青州。他在青州实行“宽简不扰民”政策,使青州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欧阳修酷爱青州的山水,并在此写下著名的《泷冈阡表》。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屏居青州10年,致力于金石铭刻的收集和研究,著有《金石录》30卷。李清照将自己的屋子命名为“归来堂”,其“易安居士”的号也是在归来堂中所取。(来源:解放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