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青岛,夜晚被千盏明灯点亮。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自7月18日在太平山中央公园开幕以来,迅速成为现象级文旅IP:
截至8月1日,短短两周时间,灯会已吸引20万人次“追光而来”,太平山中央公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7%,接近百万人次;
位于入口及樱花大道处的“樱花里•光影集趣”主题开放区域游人如潮,拉动樱花大道市集及周边消费近千万元;
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密集聚焦,灯会相关话题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互动量过千万人次,触达人群过亿。
眼下,“山海织绮梦 千灯映星湾”的魅力图景正徐徐铺展,这场光影盛宴究竟藏着怎样的“出圈密码”?
打造北方夏季灯会“新样板”
青岛的夏夜灯火,曾是几代青岛人共同的记忆符号。
自1979年在中山公园首次点亮,持续近30年的夏夜灯会,早已超越了普通节庆活动的范畴,更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与情感依归。
如今,这场阔别十数年的灯会再次回归,既是对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创新的勇敢探索。
艺术灯会的底气,藏在数据里:40米长的“青岛风情线”灯组、30米巨型“崂韵流光”灯组、12米高机甲悟空、超30米长巨型章鱼及珊瑚蓝水母灯组……
本届灯会规划6个主题区域,设置61组灯组,其中,超大灯组10组、大型灯组14组、中型灯组16组、小型灯组21组,堪称北方夏季规模最大灯会。
作为我市夏季整体节庆布局的重要一环,灯会将持续至10月8日,衔接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狂欢氛围,并延伸至中秋节、国庆节的假日经济,共同构建“青岛之夏”旅游IP矩阵。
“哈啤酒、吃嗄啦、洗海澡、逛灯会”正成为游客来青消夏的“四件套”,“看完灯会去啤酒节”也成为游客新的游玩动线。网友调侃:“青岛的夜,被灯光‘卷’出新高度。”
为丰富游客游玩体验,主办方还将跟更多景区联动,策划“灯会+”游玩产品,推出“灯会+”周边游、非遗游、生态休闲游、科技工业游等多种游玩组合。
老传统“玩”出科技与情怀
“现在的灯组,连头发丝都会‘呼吸’。”曾参与老灯会制作的匠人王文友感叹。
以灯组“海的女儿”为例,动态变光技术让8米高的人像栩栩如生,传统工艺与柔性LED交互技术结合,碰撞出“非遗+科技”的火花。
这里,正施展着昼与夜的双重魔法。本届灯会将青岛海洋文化、自贡彩灯技艺及现代光影技术深度融合,首创“昼观林相·夜赏光影”双模式系统,以全新面貌重现青岛夏夜的浪漫与活力。
在文化融合方面,灯会深挖青岛的山海基因与历史文脉,通过“在地文化+顶级匠艺+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打造出独具青岛特质的城市IP。
例如,“岛城帆·潮灯汇岸”主题区域以青岛标志性风情线为蓝本,将会前村的历史、栈桥的月夜、八大关的红瓦绿树一一复制,勾勒出城市独特的轮廓。
“诗韵间·琼楼玉阙”主题区域融合崂山山水、传统建筑与现代光雕技术,将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海神韵,化作流光溢彩的灯组在光影中徐徐铺展,于灯影里重现风华,一句句诗词幻化为立体画卷,诉说着青岛的岁月底蕴。
“芳踪巡·花韵岛城”主题区域则以青岛“公园城市”的浪漫基因打底,更有古代四雅事灯组隐匿于花海深处,游客既能沉醉于青岛独有的城市风格,亦能在光影交织间,触摸传统文化的细腻肌理。
……
灯会的回归,既是对往昔温情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城市温度的郑重重拾。在唤醒人们深处记忆、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正与现代生活建立新的紧密连接、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城市脉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灯会的“主角”
本届灯会突破传统灯会的静态观赏模式,通过丰富的参与性活动让游客成为场景中的主角。
国际动漫巡游、古风汉服体验、AR寻宝、灯谜擂台等活动,满足了游客对互动娱乐的需求。
“百姓大舞台”“百姓T台秀场”则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了市民的参与度与归属感。
这些设计让灯会从“看热闹”升级为“玩进去”,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此外,50个“公园+美食文创”市集摊位不仅聚合了本土风物,也为小微商户提供了创收机会。这种“轻度假、微幸福”的定位,也让灯会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客厅。
8月1日晚,随着“点亮青岛之夏·点靓百姓梦想——诚邀您做点灯人”活动的启动,更是将灯会全民参与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灯会的主角!市民可通过拨打点灯热线、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自己的点灯心愿发送给主办方,在“海的女儿”灯组下进行展示。
全龄友好的灯会设计理念不仅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更成为连接不同代际、不同背景人群的情感枢纽,为城市公共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千盏明灯照亮太平山,青岛正在用一场灯会回答“老城如何焕新”的命题。
这场光影盛宴的火爆,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揭示了一座城市的浪漫本质:它必须扎根于集体记忆,生长于创新锐度,最终绽放为人间烟火。
正如网友所言:“青岛的夜,不再只有啤酒泡沫的微醺,还有灯火可亲的温暖。”
记者|刘栋 摄影|刘栋
来源|青报观象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