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藏身于青羊区小巷里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数千人,是平时的近2倍。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讲解员张文垚和她的同事们最近也因此格外繁忙。
同样繁忙的,还有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蜀锦纹样、蜀锦文创、蜀锦时尚潮品在东郊记忆、成都博物馆、人民公园等多个景区热销,10月份还将在北京、西安、三亚等城市开设门店。
暑期居高不下的文博热度,背后映射出怎样的产业厚度?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产品场景不断上新
三千年蜀锦“火出圈”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蜀锦蜀绣文化传承基地与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专门展示蜀锦及传统织造技艺的博物馆。走进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被划分为丝绸起源、历代蜀锦刺绣历史、明清服饰、织机沿革、蜀锦技艺6大部分,千年锦绣文化的盛况映入眼帘。目前,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9373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8件,各种蜀锦纹样及蜀绣作品琳琅满目。
位于核心位置的大型蜀锦织造工厂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蜀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代武正带领团队在一台清代道光年间的小花龙木织机前为游客们演绎着古老的织造技艺。这台织机长6米高5米宽1.5米,庞大的木制机甲与机器上细如发丝的丝线形成强烈反差,引来游客的阵阵点赞。
为了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设置了不少互动环节,在蜀锦技艺展示馆,绣娘坐在绣架前以行云流水的动作向游客展示蜀绣针法技艺。今年暑假,这家博物馆还开设了织造体验,蜀锦、香囊、蜀绣、团扇等多个项目,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参与者需求。
立足于蜀锦的技艺传承与突破创新,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在IP授权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锦衣天承与瑞幸联名,更新非遗商业新范本,蜀锦非遗杯上线首日便销售185万份。同时作为蜀锦代表,我们还受邀参与今年的成都国际非遗节,入驻四川精品馆,与百亿播放量动漫IP《遮天》深度合作,开启非遗与动漫跨界的新纪元。”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蜀锦新青年传承人陈星羽告诉记者。
由四川省金笛服饰有限公司创立的“原织蜀锦”,未来将通过“五色之光蜀锦太美”和“锦官城密码”系列产品,推动蜀锦产业升级,建立全球会员生态圈。“预计2025年实现围巾产品的预售订单达到3000万元至1亿元,2027年实现3亿元以上的销售。”原织蜀锦品牌创始人/非遗传承人黄萍透露。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
蜀锦产业“向未来”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件件“出圈”的产品,都是产业良好发展态势的缩影。
众所周知,蜀锦、蜀绣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蜀锦织造技艺和蜀绣被称为蜀中瑰宝,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作为重要产业与文化承载地,推动蜀锦蜀绣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对擦亮成都历史文化名片、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成都打出政策组合拳,今年初接连印发《成都市促进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蜀锦蜀绣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行动计划》给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成都市将形成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311”新格局,即锦门锦绣、安靖蜀绣、浣花·锦绣工场3个基地,1个蜀锦蜀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丝路锦绣展,蜀锦、蜀绣年产值分别达到2亿元和4亿元。
“为推动蜀锦蜀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从提升研发能力、做强做大企业、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开拓市场、加强文化保护、优化服务保障六个方面入手,支持蜀锦蜀绣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加快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蜀锦蜀绣产业创新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政策措施》申报兑现等工作,多维度赋能蜀锦蜀绣企业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艳玲 供图 受访企业 编辑 曾雪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