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在渝召开。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亚洲五千年文明长河奔涌不息,巴比伦、印度河、黄河等文明源流交织激荡,孕育出占世界近半数的文化遗产瑰宝。当全球化浪潮推动文明对话走向纵深,如何守护这份共同的文明家底,成为亚洲各国的时代命题。
11月26日至29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在重庆召开,33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代表跨越山海赴约。大会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重庆共识》,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这场盛会不仅是文明对话的平台,更让重庆站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聚光灯下——这座山水相拥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实打实的实践,书写一份兼具中国担当与地方特色的“重庆答卷”。
答卷的含金量,既藏在联盟扩容的共识里,更显于遗产活化的细节中,更映照着跨国合作的深水区。
01
共识
从“聚起来”到“实起来”
筑牢亚洲遗产共护根基
文明的守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作为区域内唯一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自2023年诞生以来的两年间,从初创到汇聚24个成员国、伙伴国及观察员国,其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亚洲文明共识凝聚的生动注脚。
相较于首届大会,本届大会的“提质扩容”,更凸显出亚洲遗产保护共同体从“聚起来”到“实起来”的深刻转变。
这种“实”,首先体现在制度根基的夯实。
联盟2025—2027双年度工作计划的通过、咨询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完善,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东道国协定》的正式签署,为联盟长期稳定运作搭建了“四梁八柱”。没有制度保障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握手”;而清晰的规则设计,让各国合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根本上避免了合作流于形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化支撑的“加码”。
大会首次成立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科学技术两大专业委员会,让遗产保护从“泛泛而谈”走向“精准施策”——不同文明的遗产特质迥异,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的保护逻辑截然不同,石窟遗产与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各有侧重,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正是对“分类保护、科学传承”理念的践行。而15个基金资助项目的发布、中埃联合声明等协议的签署,则让“共识”快速转化为“行动”,让联盟从“对话平台”真正升级为“实践引擎”。
中埃两国签署合作协议。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与会嘉宾的反馈,恰是这份共识升级的最佳注脚。伊朗部长萨利希·阿米里称其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乌兹别克斯坦署长阿卜迪卡里莫夫·巴霍迪尔以“从观察员到成员国”的身份转变见证联盟吸引力,阿联酋次长穆巴拉克·纳基认可其为“守护多元文明的重要平台”。
这些评价背后,是各国对“亚洲遗产亚洲共护”理念的深度认同,也是联盟国际影响力的扎实根基。
02
活化
从“尘封古董”到“生活风景”
解锁巴渝文脉传承密码
如果说联盟是“面”上的共识凝聚,那么地方实践就是“点”上的精准突破。
重庆能成为此次大会的举办地,绝非偶然——这座1986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已用一套“保护+活化”的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城特色的遗产传承之路。其核心密码,在于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融入生活。
底气,源于重庆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家底。
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3230处新发现文物,1项世界文化遗产、4项申遗预备名单、6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0家博物馆、148.2万件可移动文物——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大足石刻代表的世界石窟艺术巅峰,是白鹤梁题刻承载的古代水文智慧,是钓鱼城遗址镌刻的抗蒙史诗。
重庆大足石刻。资料图
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重庆的文脉根脉,更是亚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为活化实践提供了丰厚素材。
底气,更源于重庆对文化遗产“守正创新”的保护实践。
“守正”,是对遗产本体的敬畏与坚守。“十四五”期间,重庆870项文物保护项目落地,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综合性保护让千年造像重焕光彩;三峡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推进,5600件/套出土文物新生,考古报告出版、科技保护基地建成,“一园多点”的考古遗址公园模式,让长江文明有了可感可触的载体。
没有扎实的保护,活化就是无源之水——重庆的实践证明,只有把遗产“护得住”,才能“活起来”。
“创新”,则是让遗产走进生活的关键。本次大会期间,两大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从敦煌到大足”联展,让两大世界级遗产首次“同框”,观众得以“穿越”千年对话石窟艺术;“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则以抗战时期的守护故事,让文物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重庆非遗集市上,展出的大足石刻摩崖造像复刻品。活动主办方供图
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的非遗集市上,土家织锦传承人指尖飞舞,3D打印复刻的大足石刻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精妙——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碰撞,专业展览与大众体验结合,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尘封古董”,而是百姓身边的“生活风景”。
从专业机构的精准保护,到全民参与的活化体验,重庆的实践破解了遗产传承的核心难题:如何让年轻人愿意了解、主动传播?答案就是让遗产“可看、可触、可感”,让其从“历史符号”转变为“情感纽带”,在古今交融中实现真正的永续传承。
03
合作
从“各守其宝”到“互通有无”
贡献文明互鉴亚洲方案
文明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互鉴。本届大会上,中埃联合申遗、多国合作共识落地等成果,彰显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正从“各守其宝”走向“互通有无”,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亚洲方案”。
中埃合作堪称“文明对话”的典范。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这两个分属长江、尼罗河的古代水文遗产,如今携手推进联合申遗。
这不是简单的“捆绑申报”,而是基于“同类遗产协同保护”的深度合作——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玛仪·哈利德直言,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在遗产申报、修复、管理等领域迈入更深层次。
这种“基于共性、尊重差异”的合作模式,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重庆的“国际朋友圈”扩容,更印证了务实合作的强大吸引力。
通过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国际交流展等平台,重庆已与意大利等国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本届大会上,各国代表的“合作邀约”也更显多元。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沿古代丝绸之路延续至今的文化交流,在联合考古、文物修复、专家互派等实践中持续深化。”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青年政策部部长顾问谢基莫夫·巴克特贝克提出,未来双方可在联合科研、专业人才培养、文旅路线开发、保护经验交流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来自马尔代夫的语言文化和遗产部部长阿达姆·纳西尔·易卜拉欣,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展现出浓厚兴趣:“马尔代夫拥有丰富的海底遗址,与重庆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相通的实践基础,期待双方互学互鉴、深化合作。”
重庆白鹤梁题刻。资料图
希腊科孚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德斯皮娜·泽尔尼奥蒂则从博物馆运营与发展的视角支招:“博物馆应强化保护实践、拓展教育项目,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藏品的可及性。”她提议,科孚岛亚洲艺术博物馆可与重庆的博物馆开展联合展览、学术交流,在艺术品互借、教育项目开发等方面深化协作,让公众更深刻地理解亚洲艺术的全球文化价值。
“伊朗不仅拥有丰富的石窟石刻遗产,更有独特的美食与自然风光。”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部长萨利希·阿米里展望,期待借2026年中伊建交55周年之机,深化两国在文化旅游、手工艺品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些合作意向的背后,是一种更成熟的文明互鉴理念:不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输出,而是“各取所长”的双向奔赴;不再是“务虚对话”的浅层交流,而是“问题导向”的务实协作。
从水文遗产联合申遗到水下保护技术交流,从博物馆合作到文旅融合开发,亚洲各国正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构建起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文脉绵延,薪火相传;同心聚力,共护瑰宝。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在重庆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份“重庆答卷”的启示在于:文明的守护,需要“联盟共识”的顶层设计,需要“地方实践”的精准落地,更需要“跨国合作”的深度赋能。
重庆正以大会为契机,将白鹤梁、大足石刻的保护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让巴渝文脉与亚洲文明同频共振。而这份“共识+活化+合作”的“三重密码”,正是亚洲文化遗产永续生辉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保护贡献的东方智慧。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