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民生周刊记者 郭槿
近年来,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探索需求增强,国潮文化、非遗体验、沉浸式演出等成为各地吸引游客的“法宝”。在大中小学寒暑假期间,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名校、主题乐园、户外营地等场景更是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文化探索游和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短板,如热门博物馆、主题公园预约名额或门票经常出现“秒光”现象,游客抱怨预约渠道复杂、系统崩溃、黄牛抢票等。怎样实现文化探索游和研学游的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戴斌
民生周刊:国家对研学游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和规范要求?
戴斌: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旅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研学旅游正逐渐成为连接课堂与自然、文化的桥梁。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场融合了自然之美、人文之蕴与心灵陶冶的深度体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政策陆续出台,旨在推动研学旅游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倡导性政策。国家通过一系列指导意见,明确了研学旅游的教育属性与价值定位,强调其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意义。这些政策不仅帮助公众更加理解“研学”背后的教育理念,还推动了“行走的课堂”这一概念的普及,为研学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市场规范性政策。相关部门印发《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等文件,对从事研学旅游的机构、人员及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研学导师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或旅游背景,机构和旅行社应具备资质备案,课程设计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杜绝“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的现象。
最后是资源支持性政策。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等纷纷被纳入研学基地范畴,并配套开发主题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具有深度的研学场景。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研学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氛围逐渐形成,行业生态也日趋完善。
民生周刊:什么是真正的“研学项目”?研学项目应具备哪些特点?
戴斌:首先,研学旅游不能等同于传统课堂教育,也不是常规旅游的简单延伸。它强调的是一种“隐藏式学习”,将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融入行程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
一个真正的研学项目应具备以下特点:
明确的教育主题和目标,如文化传承、科学探究、生态保护等;专业的课程设计,注重互动与体验,避免单向灌输;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深化认知;重视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感悟。
归根结底,研学的核心在于“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教育的过程”,它是一种“无压力”的学习,不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而注重兴趣的激发与思维的拓展。
民生周刊:家长和学生们应怎样选择适合的研学项目?
戴斌:一是看机构资质与品牌信誉。尽量选择经营时间较长、口碑良好的研学机构或旅行社,这些机构通常在课程开发、人员培训和安全保障方面更有经验。
二是关注导师团队。优秀的研学导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真正成为孩子旅途中的“引导者”而非“解说员”。
三是选择与学生年龄相符的产品。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例如,小学生适合本市或周边的自然与人文体验项目,中学生可参与跨省份的主题研学,高中生则可以考虑更具深度的国内或国际研学项目。
四是重视内容而非形式,避免盲目追求热门景点或高端路线,真正有价值的研学在于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启发性。
民生周刊:近年来持续火热的研学游,也遇到了研学生源扎堆、热门目的地一票难求、黄牛猖獗等现象,教育、旅游主管部门应怎样应对?
戴斌:近年来,一些热门景区和博物馆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黄牛”倒票行为也随之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优质研学资源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资源配置仍存在优化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单位通常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堵”体现在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如文化和旅游部与公安部联合整治黄牛倒票、加强门票实名制管理等。“疏”则是通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来缓解矛盾,例如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线上研学资源、挖掘更多小众但内容丰富的场馆与基地等。
其实,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热门景点,国内还有许多“藏在深闺”的优秀场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宁夏青铜器博物馆等,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能提供相对舒适和专注的参观体验。
原标题:《研学游需回归教育本质 以优质内容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