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夏明勤阮班慧)秋光染渼陂,雅韵聚龙窝。10月8日,鄠邑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主办,龙窝书院、长安约读、平凹文学艺术馆承办的“唐诗之路·见山乐水”龙窝朗读会于西安鄠邑龙窝书院启幕,鄠邑区副区长吴宁超,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杨峰,区文联主席郭长林,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胡武功,龙窝艺术村村长、龙窝文化产业园总设计师傅强,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亚平,著名书画家马河声,作家、长安约读主编王昆等一众文化名家、艺术同仁与诗友齐聚,以诗为媒,赴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之约。
“今日相聚在龙窝,举办‘唐诗之路·见山乐水’龙窝朗读会,与千年前的诗人们杯酒相会,共享唐诗意境之美。 ”龙窝书院院长赵明理在致辞中深情回顾鄠邑深厚的文化底蕴:杜甫曾以“波涛万顷堆琉璃”描绘渼陂的壮阔,刘禹锡写下“吟社客归秦渡晚”的诗意晨昏,白居易更留下“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的闲适生活图景。而宋代柳塘、明代渼陂、清代明道等书院的遗存,更让关学文脉在此绵延不绝。他坦言,龙窝书院此番举办朗读会,既是“唐诗之都”建设的基层实践,更是以“朗读”为桥,带着众人与古人共鸣、与自然对话、与历史交融,让唐诗的韵律之美、传统文化的中正之道,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酒,是诗的灵魂;诗,是酒的醉花……”陕西女子诗社社长杨莹登台,以一首原创诗歌《醉长安》,将长安文化的厚重与诗歌传承的酒中情愫娓娓道来,字句间满是对故土文化的深情;陕西女子诗社副社长董升则诵读舒婷的《致橡树》,现代诗歌的炽烈深情与唐诗意韵的含蓄悠远相映成趣,为现场平添几分柔情。
声韵渐起,意境愈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陕西广电融媒集团主持人李翔诵读《春江花月夜》,一开口,“孤篇盖全唐”的悠远意境便在其醇厚声线里缓缓流淌,令在场者沉醉不知归处;陕西广电融媒集团主任播音员王芳接连演绎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与苏轼《水调歌头》,唐风宋骨跃然耳畔。更有稚声琅琅,为活动注入鲜活气息。11岁的邓涵丹与6岁的南刘润蕾两位女童即兴诵读李白的《将进酒》与岳飞的《满江红》。稚嫩童音里满是赤诚,尽显文化传承的蓬勃生机。
“对当代人而言,诗人那种生命际遇和漂泊梳理,或许与千年前的情境有所不同。但每一位诗人用诗抒写的生命旅程,却能在我们内心引发共鸣。”活动主持人、文化学者李朵以“唐诗与酒文化”为题,借偈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道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山’,正如每个人对唐诗的解读”,将活动主题、诗歌与人生的深层共鸣徐徐铺陈,让在场者皆有所思。
秦音与唐诗的邂逅,意趣盎然。青年板胡演奏家车佳容带来《秦腔即兴曲》与《渭水秋歌》,刚柔并济;陕西快板国家级传承人赵全厚、孙蕊玲演绎《张连接母》,声脆情浓。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以秦腔吟唱《静夜思》,乡愁尽显,再唱助其斩获梅花奖的代表作《郑瑛娇·洞房》及《大登殿》选段,传统戏曲与唐诗雅韵交织生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丑角演员张波不落其后,他诵读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字里行间满是离别深情,又以秦腔丑角联唱助兴,诙谐中暗藏雅趣。
诗声再起。杨凌示范区作协副主席李慧朗诵初唐歌行代表作《长安古意》,托古意抒今情,坦言雅集所营造的“留得浮生半日闲”之境,恰是浮躁现代生活中难得的安宁;
西安广播电视台凌江则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将活动推向高潮,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疏狂在其激昂声线中淋漓展现,令人仿佛看见诗仙纵酒狂歌、仗剑天涯的身影……
“两小时转瞬即逝,大家沉浸其中。”著名书画家马河声感慨,整场活动安排精巧,氛围松弛自然,正因如此,才激发出真正的艺术感觉,文化高度与艺术浓度俱佳。
这场“诗与酒”“古与今”的相遇,既是鄠邑文脉的鲜活呈现,也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唐诗的雅韵浸润龙窝,当诗酒文化共生共荣,鄠邑“唐诗之都”的建设,正在这样的雅集中,一步步走向深厚与丰盈。
来源:三秦都市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