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10月1日清晨,运城博物馆还未到开馆时间,一抹抹亮眼的“志愿蓝”已活跃在馆内各个展厅,静候假期游客的到来。
“欢迎大家来到运城博物馆,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河东文明的源头……”身穿蓝马甲的讲解员面带微笑,声音温和而清晰。30多位游客不约而同地聚拢过来,一场关于文明起源的文化之旅,在晨光中拉开帷幕。
在“华夏寻根”展厅,志愿者讲解员小王正为观众讲解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蟠螭纹四凤钮盖铜方壶”。“它不仅是一件盛酒器,更是象征身份与地位的礼器。”她娓娓道来,游客或凝神细听,或俯身向孩子轻声讲解。来自陕西渭南的李先生感慨:“讲解员把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都讲透了,不虚此行!”
专业讲解有序推进的同时,另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也在悄然上演。“快看!是关公!”只见一位面如重枣、绿袍长髯的“关羽”立于人群中,刚一现身,就被游客“包围”。他欣然与大家合影,还带着孩子们玩起知识问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河东的盐文化“种”进游客心里。这是运城博物馆举办的《大河之东·忘川秘境》剧目游活动中的生动一幕,历史人物“走出”展柜,与观众亲切对话。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在国庆中秋假期的运城博物馆内随处可见——说书先生在“土木华章”展厅一拍醒木,薛儆墓的家族往事随掌声起伏;“地灵人杰”展厅,优雅的“杨贵妃”正带着游客整理衣冠,重现大唐风华;那面被称为“小灵”的昭明铜镜,也在志愿者生动讲述中,成了能“通话天地”的神奇媒介。
“这种‘专业讲解+沉浸体验’的模式太有意思了!”来自河南三门峡的大学生小刘和同伴刚听完讲解,就拿着寻宝手册开始了“秘境探访”。“既学知识又好玩,一点都不累!”博物馆,不再是那个“请勿触摸”的严肃空间。在这里,年长者在志愿者的系统讲解中梳理历史脉络,年轻观众则在角色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不少游客表示,这样的安排让全家人都能找到乐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一楼的文创兑换区,完成寻宝任务的游客早已排起长队。来自临汾的赵女士拿着盖满印章的《河东十三邑通关文碟》爱不释手:“这设计太用心了,孩子喜欢,我们大人也想收藏。”这套以河东十三座历史名城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在假期中深受青睐。与此同时,运城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销售额也显著提升,关公元素的书签、钥匙扣等成为热门商品。“文化消费不是简单的买卖。”运城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我们想做的,是让游客把有温度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夕阳渐沉,闭馆时间将至,仍有不少游客在展厅中驻足流连。这样的画面,成为这个假期运城博物馆最动人的尾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静止的文字,当“志愿蓝”的专业传承与“忘川秘境”的创意表达相互交织,河东千年文明便在现代场馆中完成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创造性转化,悄然走进每一位游客的心里。
记者 许 菲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