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徒步的魅力在于壮丽风光与挑战自我的结合,却也暗藏着不可预估的风险。20 岁的小林(化名),刚从卫校毕业,将一场四川甘孜的徒步旅行当作给自己的毕业礼物,却在海拔 4700 米处突发高反、失温昏迷,至今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ICU 抢救,甚至面临成为植物人的风险。这场本应充满美好回忆的旅程,变成了一家人的噩梦,同行的徒步 “搭子” 虽现身道歉,却难掩事件背后的安全隐患与户外结伴的责任争议。
一、毕业旅行:20 岁独女的期待,瞒着父母赴高原
十月的江苏盐城,秋意渐浓,吴女士(小林母亲)在纺织厂的车间里忙碌着,手指熟练地穿梭在机器与布料之间。她偶尔会想起刚毕业的女儿小林,心里满是期待 —— 女儿学的是药学,计划在这场旅行后找一家药店上班,开启人生新阶段。吴女士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小林,已经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四川甘孜丹巴县的旅程,这是她给自己准备的毕业礼物,也是她第一次独自前往高海拔地区徒步。
小林是家里的独女,性格开朗,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平时也会和朋友去周边城市旅游,但从未涉足过高海拔徒步。这次选择去丹巴县党岭区域,是她在网上看到徒步攻略后决定的,“那里的卓雍措湖风景很美,适合拍照片”,她在出发前给朋友发消息时这样说。考虑到父母可能担心高海拔风险,小林没有告诉他们具体的旅行目的地,只说 “去四川玩几天,和朋友一起”。
9 月底,小林收拾好行李,带上常用的药品和相机,从江苏出发前往四川。抵达丹巴县后,她在当地一家青年旅社住下,在这里认识了另外三名年轻人 —— 两男一女,大家都有徒步党岭的计划,便临时组成了 “搭子”,约定 10 月 2 日一起前往卓雍措湖垭口。出发前,旅社老板曾提醒他们 “高海拔地区容易出现高反,一定要慢慢走,备好抗高反药物”,小林和同伴们当时都答应着,却没太放在心上,只想着尽快抵达目的地欣赏风景。
二、高反遇险:海拔 4700 米处昏迷,多方接力救援
10 月 2 日清晨,小林和三名 “搭子” 一起从丹巴县丹东镇出发,朝着卓雍措湖垭口前进。起初,天气晴朗,路况也比较平缓,几人一边走一边拍照,气氛轻松。可随着海拔逐渐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小林开始觉得有些头晕、呼吸急促,她以为是暂时的不适,没有告诉同伴,只是放慢了脚步。
上午 10 点左右,他们抵达海拔 4700 米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这里的风景确实如攻略所说,湖水湛蓝,雪山环绕,小林强撑着不适,拿起相机拍照。可没过多久,她的症状突然加重 —— 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发抖,甚至开始意识模糊。同行的 “搭子” 这才发现不对劲,赶紧停下脚步,给她披上外套,试图喂她喝热水,但小林已经无法正常吞咽,很快陷入昏迷。
“当时我们都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喊她名字也没反应。” 事后,其中一名男 “搭子” 回忆,他们没有携带专业的急救设备,只能轮流给小林搓手取暖,同时大声向周围呼救。幸运的是,不远处有另一队徒步游客路过,其中有人有高海拔救援经验,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氧气瓶给小林吸氧,同时让同伴拨打当地警方的救援电话。
丹巴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后,迅速联合丹东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组成救援队伍,携带急救设备赶往现场。由于事发地点地处偏远,路况复杂,车辆无法直接到达,救援人员只能徒步前往,“一路上全是碎石路,海拔又高,走几步就要喘口气”,参与救援的民警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人员终于抵达现场,此时的小林仍处于昏迷状态,体温偏低,情况危急。
考虑到小林的状况无法自行下山,民警决定背着她下山。一名身材高大的民警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小林背在背上,其他救援人员在旁边搀扶,缓慢地向山下移动。海拔 4700 米的下山路上,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民警的额头上布满汗珠,呼吸越来越急促,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山下的救护车早已等候在指定地点,中午 12 点左右,小林被顺利送上救护车,紧急送往丹巴县人民医院抢救。
三、家属奔忙:从江苏到成都,病危通知如晴天霹雳
10 月 2 日下午,吴女士正在纺织厂上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 “你的女儿在四川丹巴县徒步时出现高反昏迷,正在医院抢救,赶紧过来”。吴女士以为是诈骗电话,起初不肯相信,直到对方报出小林的身份证号和详细行程,她才瘫坐在地上,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吴女士立刻联系丈夫林先生,林先生当时正在农村务农,接到电话后,扔下农具就往家赶。两人简单收拾了行李,就去买前往成都的机票,可当天的机票已经售罄,他们只能买 10 月 3 日的机票。那一夜,吴女士和林先生几乎没合眼,反复拨打小林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只能在焦虑中等待天亮。
10 月 3 日,吴女士和林先生抵达成都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丹巴县人民医院。可他们刚到医院,就接到医生的通知 —— 小林的病情严重,需要转往医疗条件更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0 月 4 日,小林被救护车从丹巴县送往成都,吴女士和林先生一路随行,看着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女儿,两人心如刀绞。
抵达华西医院后,医生立刻对小林进行全面检查,随后下发了 “病危通知单”,诊断结果为 “高原脑水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疝待排”。“医生找我们谈话时说,孩子现在情况很不好,即使抢救过来,也有可能醒不了,或者醒来后变成植物人。” 林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哽咽,“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她才 20 岁,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在华西医院的精心救治下,小林的病情曾出现过短暂好转。10 月 5 日,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看到守在床边的吴女士,还能清晰地喊出 “妈妈”,这让吴女士和林先生看到了希望。可好景不长,10 月 7 日,小林的病情突然恶化,再次陷入昏迷,被紧急转入 ICU,医生告知他们 “需要尽快进行第二次手术,手术风险很高”。
四、搭子道歉:身份证送还,责任争议难平息
小林住院期间,吴女士一直试图联系女儿的徒步 “搭子”,想了解事发时的详细情况。10 月 8 日,一名男 “搭子” 主动联系了吴女士,说要把小林遗落在徒步途中的身份证送过来。见面时,这名男孩看起来很愧疚,低着头对吴女士说 “阿姨,真的对不起,我们没照顾好她”。
吴女士没有过多指责,只是问他 “事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为什么没有早点送她下山?” 男孩支支吾吾地说,小林昏迷后,他们尝试过救援,但因为缺乏经验,只能等待路过游客帮忙,后来看到救援人员赶到,他们以为 “有人照顾了”,就先下山了,“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对于网上流传的 “小林被搭子抛弃” 的说法,吴女士和林先生表示 “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从男孩的描述来看,同伴在小林昏迷后确实没有全程陪同救援,而是提前下山。吴女士也曾联系过另外两名 “搭子”,其中一名女孩来自东北,电话接通后只说 “我们已经尽力了”,就匆匆挂断;另一名江苏籍男孩则始终没有接听电话。
10 月 9 日,吴女士再次给东北籍女孩打电话,希望她能详细说说事发经过,“现在不追究谁的责任,只想知道孩子当时到底经历了什么”,但对方依旧不愿多说,之后甚至拉黑了吴女士的电话。“他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能是害怕承担责任吧”,吴女士无奈地说,她现在没有精力去纠结责任问题,只希望女儿能顺利挺过手术。
五、律师解读:搭子需承担民事责任?自甘风险与救助义务的边界
小林的事件引发了网友对 “徒步搭子责任” 的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 “搭子在小林昏迷后提前下山,没有尽到救助义务”,也有人觉得 “高海拔徒步是自甘风险,搭子没有强制救助义务”。为此,记者咨询了相关法律人士,他们从法律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君律师认为,如果 “搭子” 在小林出现严重高反昏迷后,仅将其交给路过游客就自行下山,且下山后没有及时报警或通知家属,这种行为可能被认定为 “未尽到合理救助义务”,存在明显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165 条(过错责任原则)和第 1198 条(安全保障义务),共同参与高海拔徒步这类高危活动,同行者之间形成了临时互助关系,负有相互关照和救助的义务。“这种过错行为与小林病情加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搭子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张君律师补充道,不过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较为严格,“搭子有转交救助的行为,主观上难以认定为故意或重大过失,刑事立案追责的难度较高”。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则提出了 “自甘风险” 的观点:“一般情况下,自愿参与户外徒步等有风险的活动,参与者需自行承担风险,同行者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救助义务。但如果存在‘有偿组织’‘主动引发风险’等情形,相关人员则需要承担救助义务。” 夏海龙律师表示,小林和 “搭子” 属于临时自愿结伴,没有明确的组织关系和费用往来,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关键在于 “搭子” 是否尽到了 “合理范围内的救助义务”,比如 “是否及时呼救、是否协助救援” 等。
两位律师的解读虽有差异,但都强调 “高海拔徒步存在较高风险,结伴同行者应尽到基本的互助义务”。这也给喜欢户外徒步的人提了个醒:在选择 “搭子” 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徒步经验和应急能力;出发前做好风险评估,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遇到同伴出现意外时,不能轻易离开,要积极参与救援或协助联系专业救援力量。
六、安全警示:高原徒步事故频发,勿把冒险当浪漫
小林的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高原徒步、秘境探险等户外活动的兴起,类似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就在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区域就发生了徒步者遇险事故,共转移被困人员 251 人,其中 1 名徒步者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四川甘孜 “子龙秘境” 也有一名 30 岁男子在徒步时不幸坠崖身亡。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部分徒步者对高海拔风险的轻视,也反映出户外探险 “野蛮生长” 的现状。
甘孜州相关部门曾多次发布提示:“选择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社,参加高风险项目时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听从专业人员指导,不做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举动。” 但仍有不少徒步者忽视这些提示,仅凭网上的攻略就贸然前往高海拔地区,甚至在没有专业装备、没有救援保障的情况下,挑战未经开发的路线。
“很多人觉得户外徒步就是‘换个地方拍照’,把冒险当成浪漫,却忘了大自然的残酷。” 从事高原徒步向导工作多年的扎西说,他每年都会遇到不少 “盲目徒步者”,“有的不带抗高反药物,有的穿着普通运动鞋就上山,遇到问题只会慌乱,不知道如何应对”。扎西建议,首次前往高海拔地区徒步的人,最好选择跟随专业向导,“向导不仅熟悉路线,还能及时发现高反症状,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
10 月 11 日,是吴女士和林先生约定探视小林的日子。清晨 6 点,他们就从住宿的酒店出发,赶往华西医院 ICU。隔着玻璃,他们看到小林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呼吸机在规律地运作。医生告诉他们,第二次手术预计在 10 月中旬进行,目前小林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仍处于危险状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 吴女士握着丈夫的手,眼神坚定,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
四川甘孜的卓雍措湖依旧湛蓝,雪山依旧巍峨,但对于小林和她的家人来说,这里已经变成了噩梦开始的地方。这场本应充满青春气息的毕业旅行,如今却让一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户外徒步热潮下的安全漏洞,也给所有喜欢户外探险的人敲响了警钟:山川的壮丽值得向往,但生命的重量更应敬畏,切勿把盲目冒险当成浪漫,让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变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目前,小林的第二次手术还在筹备中,无数网友在社交平台为她祈祷,希望她能早日苏醒。而她的 “搭子” 们,除了那位送还身份证的男孩,其余两人仍未正面回应事件。这场因 “毕业旅行” 引发的悲剧,还在持续牵动着人们的心,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风景与安全,如何对待临时结伴的责任与义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