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沿着黄河旅游公路继续北上,行驶15公里顺路参观了韩城“元代建筑博物馆”普照寺。
再北上64公里去往壶口瀑布。这一段黄河东岸山西境内的旅游公路可称为挂壁公路,可谓“上有青冥之高山,下有黄河之波澜”,风景美不胜收。非周末节假日壶口瀑布仍旅游大巴云集,放弃游览直奔隰县小西天。
“小西天之前无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无悬塑满堂”,所言不虚。
小西天距离隰县鼓楼1公里,晚上住鼓楼附近简悦酒店。
自1998 年起, 韩城市陆续将高神殿、天圆寺献殿、紫云观三清殿、杨村玉皇庙这四组濒临倒塌的金元时期古建筑迁建于普照寺, 使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也形成了韩城最大的元代建筑集群, 被称为名副其实的" 元代建筑博物馆" 。
与芮城城隍庙的元代享店相比,普照寺的元代建筑体量更大、更雄浑厚重,工艺上更加精美。印象最深的是更粗大的额枋和大气繁复的补间铺作。
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
上图是高神殿的正殿,立柱和斗拱之间的横放的一整条木头,就是额枋。
如果把整条木头的额枋,换成一张木板,冲击力就立马淡了很多。普照寺的三清殿也是元代建筑,和上图这个高神殿的正殿相比,就少了许多意思。
我很喜欢元代的这种粗犷。
两柱之间的斗拱称补间铺作。
明清以前,斗拱在建筑中兼具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其在结构上是屋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用于传递梁架荷载,承托伸出的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和间接地传导到柱头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补间铺作,我理解的就是纯粹起装饰作用的斗拱,比和立柱连接的斗拱相比,更注重视觉冲击力,表现为挑出距离更远或者更华丽繁复。
从高神店搬过来的这个元代正殿上的补间铺作,挑出部分(是不是叫昂?)雕刻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其中最上面一层有三个是龙的形状。
视觉冲击力满满,精美而又大气,繁复而又不失粗犷。而且从规制上来看应该也是非常高的等级。
现学现卖,而且还不一定对。
与许兄聊天时,谈论起专家是如何练成的。结论是:第一肯定要有专业知识;第二要多去讲,被别人问住了不要不好意思,虚怀若谷,潜心去弄明白、去补齐短板;第三有好奇心。有好奇心就会在遇到没见过的东西,先浅后深去了解。
我跟许兄说:用你专业的摄影,去记录走过的每个古建筑的鸱吻,分类断代做成PPT,然后去开讲座,天天讲天天被别人问,一年后就是鸱吻方面的大家了。
难得的是,高神殿的正殿屋顶和屋梁上都有元代的彩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些元代建筑的屋顶琉璃瓦,经历7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刷,仍然完好且增添了古朴。
殿内保存着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5尊彩色塑像,分别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这些塑像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每一尊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元代彩塑艺术的瑰宝。
普照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风雨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元代的风貌,实属难得。
离开普照寺,我们沿着黄河继续北上,途经龙门段。
龙门,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角交界处,正处于黄河秦晋峡谷的狭窄地带。两山对峙,仿佛一道天成的门户。据清乾隆年间的《韩城县志》记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龙门峡谷内“岩迹镌痕尚存”,这些被视为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凿山痕迹。
龙门之上的水道,穿梭于耸峙的峡谷之中,两旁是超过百米的陡峭悬崖,从高处俯视,河道细如丝线。而龙门以下,河床豁然开阔,河水流速逐渐降低。这里见证着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跳跃到关中平原腹地、从激流澎湃到平缓恬静的过渡。
离开黄河旅游观光大道,我们驱车往隰县方向。一路上地貌逐渐过渡为黄土高原样式。
隰县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以盛产金梨而闻名全国。还有一个让隰县声名在外的,就是主要隰县小西天。
小西天也叫千佛庵,建筑规模不大,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 大雄宝殿保存有明代全堂彩塑,是中国罕有的彩色艺术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是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
雄宝殿以琳琅满目、规模宏伟的满殿悬塑著称。殿内四壁布满立体雕塑,佛像、菩萨、罗汉、飞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达数千尊之多。它们或低眉沉思,或腾云驾雾,姿态万千,神情各异。更奇妙的是,这些塑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构成一幅流动的宗教图景。
满堂悬塑呈现的立体佛国景象,其震撼的视觉效果,真可谓是“一眼千年的艺术暴击”。而创造这个艺术奇迹的,是四百年前的工匠们,奇贤们。
晚上住隰县,近鼓楼。
鼓楼是明朝时期的古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维修,不能欣赏全貌,是为遗憾。
今天行程235公里,总行驶里程1953公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