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果让清源文庙开口说话,会有怎样的“喃喃自语”吗?你知道狐突庙里供奉着的狐突是何许人吗?你知道古刹清泉寺有什么美丽的传说吗?清徐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6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处国保级文物、7处省级文物和7处市级文物,它们或是承载历史风云的古老建筑,或是镌刻传奇的文化印记,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为让这些家门口的“历史活化石”走进大众视野,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我们特别推出《探迹清徐·守护千年文脉》专栏。在这里,将带您拨开时光迷雾,探寻这些历史遗珍背后的动人故事与美丽传说,感悟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共同守护这些珍贵宝藏,传承清徐绵延不息的文明根脉。
寿宁寺:在弹孔与梵音中触摸时光的厚度
车轮碾过清徐县集义乡的乡间水泥路,窗外的菜田与大棚不断向后退去,扑面而来的是芬芳的泥土气息裹挟着蔬菜的清香——这种纯粹的乡村味道让人忍不住深吸了几口气。看着墙上喷绘着的“大常村”字样,我知道,我们要寻找的寿宁寺就在眼前了。

寿宁寺位于大常村北,据资料记载其占地面积2394平方米。我们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走向山门,看见有两尊石狮镇守着这片净土,寺对面的月台保存完好,门楣上“寿宁禅寺”的匾额虽有些斑驳,却仍显庄严。寿宁寺坐北朝南,山门两侧分设钟鼓楼,其翘角飞檐,结构精巧。整座寺院为二进院落,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三大士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东西配殿、厢房、耳房、碑廊环绕四周。院内古柏参天,香炉、佛塔、石碑点缀其间,环境十分清幽。
关于寿宁寺的起源目前已无可考,但现存碑文记载:“徐邑大常镇,旧有寿宁寺,由来尚矣,考之邑乘,宋太宗时已为古剎。”由此可见,此寺应在北宋开宝年前就已存在,历史十分悠久。据碑文所载,嗣后补建于明成化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年,但只建成后殿、东西殿、过殿、山门、乐楼,因财力不足而停止。至道光六年,续修钟鼓二楼、东西厨室六间、东西外殿六间、东西亭厦十八间、游廊十二间。从明到清,寺庙才逐渐扩建重建成今日的规模。
关于寿宁寺的传奇,碑文中还记载一事:“且载阎赵二僧,犒王师而显神通事。”据《徐沟县志(康熙)》记载:昔大常寺有阎、赵二僧,宋太祖下河东时,施枣赏军,数千人食之不尽,后证涅槃于寺。不仅如此,献殿前一块带有马蹄印的石砖,更为该寺增添了神秘色彩。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后,曾来此地看望当年的军师苗广义,苗故避而不见。太祖连来三次,苗皆不见,坐骑怒而在门槛重踏一蹄,将蹄印深深留在了石板上。2000年9月,寿宁寺被列为太原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寿宁寺外墙的弹孔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想起一九四八年六月打响的晋中战役。当时的大常村是远近闻名的大常镇,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相当繁华,又是北京到西安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阎锡山派得力助手赵承绶带兵把守,易守难攻。战斗历经七天七夜,最终全歼敌军,活捉赵承绶。墙上的弹孔就是那次战斗留下的痕迹,但整体建筑未受毁灭性破坏,故自然保留下来。
寺院大殿和许多偏殿的外墙上还有更有趣的现象:墙上留着许多水泥黑板,从破损和风化程度看,已有数十年历史。“这儿原来是村里的小学。”旁边的一位大爷说道,“我小时候就在这儿上课,下课还在院子里爬树,观音殿等都被用作教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寿宁寺被村学校占用,许多殿堂的门窗被改建,佛像、罗汉像也被挪走,但幸运的是建筑主体保持原样。另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说,他小时候在这里上了九年学,“那会儿佛像都被搬走了,我们在殿里摆课桌,冬天生煤炉。也多亏改成了学校,不然这庙说不定就被拆了。”老人的话中没有抱怨,只有对古刹幸存的庆幸,就像寺中那几棵古柏,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根深叶茂,枝桠伸向天空。
到了九十年代,寿宁寺迎来“春天”。在政府资金支持下,寺庙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工匠用两年多时间重塑了正殿佛像和山门四大天王等造像,中央美院的两位年轻画家一笔一画地绘制彩绘。随后在寺院新住持一持法师的带领下,寿宁寺的佛教设施逐渐完善,厢房修葺一新,古碑重新竖立。经过修复,寿宁寺逐渐恢复了香火鼎盛的景象。
在寿宁寺大殿西侧,还有一座独特的建筑——全国最大的罗汉堂“五百罗汉堂”。该建筑占地1444平方米,自2005年开始建设,2010年得以竣工,集中展现佛教罗汉文化。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樟木香气扑面而来,堂内罗汉像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有的托钵,有的捻珠,有的凝思,有的含笑,连衣纹褶皱都清晰可见。
离开时,再次回望寿宁寺,弹孔与马蹄印、黑板与罗汉像,这些跨越时空的意象在这座寺庙中完美融合。回想脑海中浮现的钟楼、鼓楼、古柏、石碑,心中忽然释怀:这座古刹的珍贵,不在于它完美保存了多少年代,而在于它始终以包容的姿态,让每个时代的印记都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来源:清徐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