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网】
文丨王宁
你印象里的黄河,是什么模样?
是课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
还是纪录片里“治黄千年”的厚重?
10月15日至16日,
连绵秋雨中,
“行走江河看中国”网络主题采访调研团
沿黄河河南段一路西行,
追寻雨幕中的治黄新科技与生态新风景,
将黄河故事揉进步步惊喜。
石缝里都刻着历史的兰考东坝头,
披上薄雨轻纱,
神秘庄严。
1855年铜瓦厢改道,
黄河终结了七百多年“夺淮入黄”的历史,
转头奔向渤海。
如今,这里的堤防宛若“长城”,
历经多次加高改建,
成为守护安澜的“关键屏障”。
兰考黄河最后一道弯风景 河南河务局供图
蕴藏跨越百年治黄初心的、
高8.756米的林则徐雕像,
坐落在开封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上,
他目光坚毅果决。
1831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东河河道总督,
总理河南、山东黄河运河事务,
创造性地“绘全河形势于壁”,
“孰险孰夷,一览而得”。
触摸刻着治河古训的石碑,
仿佛与这位“治黄先辈”隔空对话,
读懂了代代相传的治河责任担当。
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 开封第一河务局供图
传统与科技在开封黑岗口撞了个满怀,
走进形似古代农具“耒耜”的纪事广场,
感受却是前卫高端。
广场旁的黄河控导工程里安放“智能石头”,
看着不起眼,
实则是个“全能监测兵”,
堤防的倾斜、振动、位移,
都能第一时间精准捕捉;
河道边坡稳不稳、水库坝体有没有风险,
一“触”即知,
让治黄从“凭经验”变成“靠数据”,
更加高效可靠。
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 河南河务局供图
智能石头 王宁 摄
治黄智慧从哪儿来?
按比例还原黄河关键河段的郑州“模型黄河”,
简直是治黄人的“超级实验室”!
模拟平台一启动,
不同量级的黄河洪水就能“重现”,
叠加数字孪生黄河的数智耦合,
以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治黄难题,
现在靠模拟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模型黄河”试验基地 王宁 摄
黄河保护治理,
光御洪还不够,
水少的问题更得管好。
在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
“黄河一张图”实时跳动着全流域的水资源数据。
自1999年统一调度以来,
这条曾频繁断流的母亲河,
再也没喊过“渴”。
这里就像治黄的“最强大脑”,
每一滴水都被精准调配,
确保用在“刀刃”上,
稳稳护住了黄河的生命脉络。
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 张羲轮 摄
当“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雄姿耸立眼前,
直接让人屏住呼吸,
中流砥柱屹立激流,
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1957年开工、1961年竣工,
新中国首座黄河大型水利枢纽,
如今在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下,
运行更加精准高效。
三门峡水利枢纽 黎秋野 摄
一库清水,
更成就了“天鹅之城”的浪漫,
见证着黄河生态之美。
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 张建新 摄
从历史印记到数智赋能,
从科研探索到生态画卷,
黄河保护治理饱含着
人与河和谐共生的智慧,
新时代的鲜活与浪漫。
下次再看黄河,
期待你会发现,
更多更多……
END
编辑丨徐倩
审核丨项晓光
本文来自【黄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