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拐,是巫山县下庄村嵌在红岩湾群山里的“之”字形筋络,山脚到山顶1400米落差,曾是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
1997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着村民在山那侧凿了七年,修出八公里天路。下庄人的命,从此挣脱悬崖勒出的印子,走向振兴。二十多年后,108道拐成了登山步道,藏在群山里——是村民心头的旧痕,也是游人脚下的新景。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从巫山县城驱车,经高速转乡道,特意来探这条“天险之拐”。
住在村民老黄家,听说我们要上山,他自告奋勇当向导:“好些年没走,权当忆苦思甜!”六十来岁的老黄,个子高、话也多,是108道拐的熟客,也是当年修路的骨干。他总提醒我们:“侧着身,步子迈小些。”
踩着石板步道,几个年轻人不听劝,撒腿就跑。我跟在老黄身后,到一个叫头墩子的山坳口,就见他们瘫在地上。“走不动了!”红冲锋衣的小王望着老黄直摆手。顺着他指的方向,悬崖明晃晃的,深不见底。我腿肚子直打颤,赶紧蹲下。
老黄笑出了声:“这才头道险关!”话音刚落,他就钻进林子,给我们找来杵木棍。这棍子成了我们的支点,也是当年他们绝壁攀爬的“第三条腿”。他边示范边喊:“打一杵,换一肩,爬过一山又一山!”
雨过初晴的山岩,不时有泥沙石子滚落。老黄冲在最前面,喊着“闪开!”还没缓过神,他又说起吓人事:这外坎一面坡、里坎一面岩的道儿,曾有人摔下去……我们贴着岩壁挪,步道其实能并排走,可危险当前,只能像他教的那样,紧贴岩壁,步步惊心。
越往上越吃力。老黄扯着嗓子唱当年的歌谣:“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遭,眼花头也晕……”歌声撞在山谷里,像重锤敲着我们的心。
爬了近1小时,到半山腰歇脚处。围在老黄身边,他讲起往事:有天夜里,村妇突发急病,村民用滑竿往山外送,刚到这儿,人就没了。他声音沉下来:“没公路,看病难啊!杨婆婆从山外嫁过来,活到八十二,都没回过娘家……”
话没说完,小王几个年轻人“腾”地站起来,继续往上爬。我跟在老黄身后,听他讲地名掌故。他语气轻松,我却手心冒汗——每个地名,都是回家的路。
“到顶了!”老黄报时:130分钟。“当年我们背东西,上山1小时,下山40分钟,还得打手电摸黑走。”几个年轻人愣了半天,说不出话。
站在山顶俯瞰,山下村庄青瓦白墙,柑橘林绿得发亮,麦穗沉甸甸地摇,像幅彩画。毛相林带修的天路,现在开车15分钟就能出山——时间短了,下庄人的希望随着天路越铺越长。
108道拐,从悬崖上的生命脐带,变成了记忆的刻痕。它量过下庄人肩挑背扛的苦,也见证了天路挂悬崖的新时代愚公传奇。
沿天路下山,抬头望,千回百转的108道拐隐入云雾。只有刻在路上的誓言,在阳光下闪着光——“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
吴奎/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