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西安,天空成了最热闹的“剧场”。随着候鸟迁徙季进入关键期,一批批猛禽乘着气流掠过古城上空,金雕的雄健、凤头蜂鹰的灵动、游隼的迅疾……大自然迁徙的奇观让人震撼。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猛禽监测组于近日记录到了西安历史上的首个“百猛日”(同日、同地监测到百只以上日行性猛禽过境的日子),为古城秋日增添了一抹野性生机。
西安上空飞过的猛禽。(冯晓瑞 手绘)
与猛禽的“天空之约”
西安首个“百猛日”诞生
“要想追上猛禽的脚步,就得比太阳更早出发。”负责此次监测工作的张小勇说,他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清晨6点的鄠邑区太平峪监测点,望远镜架在晨雾里,远处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这张照片,正是西安首个“百猛日”诞生当天的真实写照。
10月15日,为了赶上猛禽迁徙的最佳时段,监测组成员凌晨5点就从市区出发,驱车往秦岭北麓的观测点赶。“最近西安雨水不断,好不容易盼来个晴天,一大早天空也会被雾气笼罩。”监测组成员“山丘”说,刚到山脚下,雾气还是比预想中更浓,能见度不足10米,望远镜里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当时有人嘀咕,会不会白跑一趟?但没人提回去,大家找了块避风的地方,架起设备就开始等。”
等待的时光格外漫长,监测组成员轮流盯着望远镜,每隔10分钟就互相通报一次“情况”。直到上午9点多,一阵风吹散了雾气,一只苍鹰率先冲破云层,翅膀掠过天空的瞬间,监测组成员“夕颜”立刻喊出声:“有了!苍鹰,1只。”话音刚落,又有4只普通鵟集群飞来,宽大的翅膀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另有成员赶紧拿起笔,在记录表上飞快记录:“9点40分,普通鵟4只,状态为飞行。”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成了“惊喜时刻”。先是一只红隼掠过,它的羽毛带着褐色斑纹,在空中做出盘旋、滑翔、急转等各种高难度动作,看着它在蓝天中灵活穿梭的身影,大家屏住呼吸,举着相机跟踪拍摄,生怕错过这珍贵的画面;随后,游隼的身影突然出现,它像离弦的箭一样俯冲而下,速度快得让人几乎抓不住轨迹,“那是游隼在过境,看它的翅膀收得特别紧,可以大大减少飞行阻力”。“山丘”一边解释,一边快速记录下猛禽这一行为。
中午12点,监测组终于能歇口气。清点记录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当天共观测到148只猛禽过境,有普通鵟、苍鹰、黑鸢、松雀鹰、雀鹰等7个猛禽鸟种,远超“百猛日”的标准。“当时大家都忘了饿,拿着记录表反复数,确认没错后,有人还拍了张合照留念。”“夕颜”笑着说,那天的午饭是凉透的烧饼和包子,但吃起来比任何时候都香——这是他们今年监测以来,第一次在单日看到这么多猛禽,也是西安历史上首个被清晰记录的“百猛日”。
其实,这样的坚守早已成了猛禽监测组的日常。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18日,西安迎来第二个“百猛日”,当天共监测到150只猛禽飞过西安。记者了解到,近一个月来,猛禽监测组先后开展6次猛禽监测,共监测到猛禽18种、518只,其中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和乌雕等。每次监测,监测组成员都要在观测点待上大半天,眼睛盯着望远镜不敢挪开,手里的笔也从没停过。“有时候遇到猛禽飞得高,得眯着眼睛看半天,结束后眼睛又酸又涩;有时候遇上大风,连望远镜都架不稳。”监测组成员“晓博”说,但每次记录到猛禽们掠过天空,大家所有的辛苦就都值了——他们记录的不只是数字,更是猛禽与西安的“秋日约定”。
猛禽为何“扎堆”西安
路线、地形、食物撑起迁徙“绿色通道”
其实,西安接连出现两个“百猛日”,并非偶然。
“西安刚好踩中了猛禽迁徙的‘关键节点’,缺一个条件都不行。”监测组成员“西安画眉”解释说,猛禽的“西安之行”,是路线、地形、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迁徙路线来看,西安是猛禽南飞的“必经驿站”。每年10月-11月,北方气温骤降,昆虫、啮齿类动物活动减少,猛禽的食物来源逐渐匮乏,它们会集体向南迁徙,寻找温暖且食物充足的栖息地。而西安正处在我国东部猛禽迁徙的“中线通道”上,就像一条“空中高速公路”,北接黄土高原,南连秦巴山区,是猛禽从北方飞往南方的重要中转站,它们在这里停歇1天-2天,补充体力后再继续南飞。
同时,西安的地形也让猛禽“搭了便车”,让它们的迁徙更省力。秦岭北麓的山脉呈东西走向,清晨至上午,地面热量上升,会在山脉上空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猛禽是天生的“气流高手”,它们展开翅膀,无需频繁扇动,就能借着气流轻松攀升、滑翔,大大节省体力。“你看那些盘旋的猛禽,半天不动翅膀,就是在‘蹭气流’”,监测组成员“钓翁”说,“百猛日”当天,正是借助来自秦岭的稳定气流,猛禽集中飞行,才让监测组一次性观测到百余只。
此外,充足的食物,更是猛禽愿意停留的核心原因。近年来,西安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猛禽提供了丰富的“能量补给”。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面积达82%,啮齿类动物、小型鸟类数量稳定,成了猛禽的“天然食堂”;城区内,泾渭湿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世博园等湿地、绿地不断增多,不仅吸引了白鹭、苍鹭等涉禽,也为猛禽提供了觅食场所——监测人员曾多次拍到鹊鹞在公园树梢上停留,盯着地面的老鼠伺机捕食,燕隼在湿地附近捕捉昆虫,吃饱后才继续南飞的画面。
“以前,西安城区很难看到猛禽,现在每年迁徙季,都能在公园、湿地附近看到它们的身影。”监测组成员“山水”说,猛禽的“扎堆”,本质上是对西安生态环境的“认可”,只有栖息地安全、食物充足,这些对环境极为敏感的“天空精灵”,才会愿意在此停留、翱翔。
监测猛禽不止“数数”
更是关注生态“晴雨表”
18种、518只,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不只是猛禽的踪迹,更是西安生态的“健康密码”。“很多人以为,监测猛禽就是‘数数量、认品种’,其实远没这么简单。”监测组成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鸟类中心助理研究员罗磊说,每一次观测、每一个数据,都在为生态保护“说话”,而猛禽本身,更是生态系统的“顶级守护者”。
罗磊进一步解释道,监测猛禽的核心,是记录“动态变化”,为保护提供依据。每次监测,大家不仅要数清猛禽的数量、识别鸟种,还要记录它们的状态,是停歇、鸣叫、捕食、飞行,还是打斗、求偶、孵化、集群。通过确定某一种猛禽的数量是否逐年变化,它们的迁徙时间是提前还是推迟,是否出现了以往少见或罕见的鸟种,为制定生态保护、治理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比如今年监测到的褐冠鹃隼,就是西安乃至陕西新鸟种,这次它的现身,说明生态环境已能满足它的生存需求,我们后续会重点关注这一鸟种的迁徙轨迹,划定更精准的保护区域。”罗磊表示,长期的监测数据,就像一本“猛禽迁徙档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需求,为它们守护迁徙通道。
正如监测组成员们所说,猛禽对生态的意义,更在于它们是“生态平衡的守护者”。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猛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存在,说明食物链完整,也是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的最好证明。
西安的猛禽迁徙季仍在继续,猛禽监测组成员的身影,时常会出现在秦岭北麓的监测点。张小勇说,接下来会继续记录猛禽的踪迹,“百猛日”后,西安一定还会迎来“千猛日”,也希望更多市民能在清晨抬头看看天空,或许就能邂逅一群“天空王者”,感受古城与自然万物共生的美好。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 编辑 张冬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