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秋的晨光刺破鄂尔多斯高原清冷的天际,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湖畔整洁的步道上投下斑驳光影。沿岸的杨柳披上了金装,中轴线上斑斓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两侧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与周边绿化景观和谐共生,骑行道上市民悠然穿行,电动公交车静默驶过……这一刻,一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城市肌理的美丽鄂尔多斯形象瞬间具象化了。
秋日的康巴什区中轴线景观(资料图)。
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库布齐沙漠与毛乌素沙地交汇处,生态环境曾十分脆弱,是我国北方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及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的鄂尔多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态治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绿富同兴”的亮眼答卷,为美丽中国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鄂尔多斯印记。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生态逆转
鄂尔多斯的生态底色,曾长期被黄沙所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总面积48%的现实,决定了其生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与艰巨性。“十四五”以来,鄂尔多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了三北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从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达拉特旗的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在沙漠中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巨大的光伏矩阵,将炽热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下,沙柳、柠条等防沙治沙植物已将流沙牢牢锁固。
“库布齐沙漠土地和太阳能资源都很丰富,有足够空间布局光伏设施和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利用光伏治沙是一个极具创新的生态解决方案。”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张旭介绍说。
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资料图)。
作为中国首批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之一,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180亿千瓦时。截至目前,先导工程一期、二期项目200万千瓦光伏全部建成并网,有效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
“十四五”期间,鄂尔多斯依托“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科学规划布局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的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通过板上发绿电、板下种养殖的“光伏+治沙”模式,完成光伏治沙80万亩。综合运用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创新治理模式,全市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300多万亩,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40%,真正实现了从“人进沙退”到“绿进沙退”的跨越,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鄂尔多斯经验”。
绿色低碳转型,重塑产业版图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正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实,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转型,零碳产业园模式为鄂尔多斯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选择。
在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一个引领全球低碳潮流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正悄然崛起。极简风格的现代厂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大兆瓦智能风机缓缓旋转,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换电重卡高效通过换电站,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井然有序。
零碳产业园的核心要素是零碳,这里80%的能源直接来源于风电、光伏和储能,20%通过智能电网调节绿电交易补足,实现了100%的零碳能源供给。零碳产业园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集中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目前已投产新能源项目9个,2024年新能源产值达200.9亿元,零碳创新模式和探索实践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角(资料图)。
“十四五”以来,鄂尔多斯努力探索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之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升绿电消纳水平、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打造能源综合利用示范;立足煤化工行业和先进产业聚焦优势,产业提质、产业链延伸,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立足煤炭运输场景优势,围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车辆和氢能汽车推广应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重载铁路领域应用氢能源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全市及周边地区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水平。
同时,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一方面,重点打造“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产业集群、精细化工等18条新兴产业链,形成从“一块煤”到“一束丝”“一匹布”的全链条延伸。推动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已建成电力总装机6133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471万千瓦,占比40.3%,新能源产业从零星布局步入规模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累计退出水泥、电石、焦炭等高耗能行业产能602.8万吨,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926万千瓦、电力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898万千瓦。演绎了从“黑色高碳”到“绿色低碳”的华丽蝶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污染防治攻坚,守护美好家园
盛夏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波荡漾、草木丰茂,一座座湖心岛上,成群的遗鸥时而追逐,时而觅食,欢快的鸟鸣响彻上空。2025年6月的监测数据显示,该自然保护区遗鸥繁殖巢数达1801巢,创近20年来新高,遗鸥数量超过8000只,鸟类种类由83种增至115种,保护区年承载鸟类超10万只。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让这些对栖息环境极其严苛的遗鸥大批回归筑巢,这是鄂尔多斯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的生动写照。
夏日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鄂尔多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0%左右,2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保持100%,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及达标排放率达100%,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3%。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全面提升。近年来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从“能源之都”到“绿色宜居典范”的美丽嬗变。
“共同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让河流更洁净、空气更清新、山川更壮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苏雅拉图表示。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雪莲
新闻编辑:莎日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