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北与越西县交界,东及东南部与昭觉县相接,西及西南部与冕宁县和西昌市毗邻。全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地处山区的彝族聚居县,是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美酒之乡”。县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小相岭——灵关古道;汉代“五合大石墓群”、茶马古道——登相营古驿站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景点有小相岭风景区、则莫溶洞、则莫大峡谷。#四川#
历史沿革
先秦时为西夷居住地;西汉至隋、唐属越西郡合登县;唐末及宋属大理地方政权;元属建昌路之苏州:明属宁番卫,在冕山置千户所;清置宁远府,改台登县为冕宁县。在冕山设分县丞署;1912年后,宁属屯垦委员会在今米市乡设宁东设治局。在桃源乡设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喜德县城地址原名“甘相”。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冕宁知县派一武官到此选地建寨作为屯兵之处。祭天杀羊的血迹定地建寨,初名“甘相汛”,清雍正六年(1723年)改宁番卫为冕宁县,知县徐坦在原兵寨基础上筑城,城墙高3米,厚1.8米,周长1850米;设四门:“东曰镇夷,西曰迎恩,南曰庆云,北曰凤山”。城内建游击署,称“甘相营”。又因城址座落在海拔1843米的洪积扇上,城区呈扇城形分布,故有“扇城”之称。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兵追剿太平天国义军石达开部过此,留兵驻守,改称“清远营”。1912年后称靖远乡,隶属冕宁县,1950年后,划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合并于1953年置县县府驻光明镇。
“喜德”是彝语“西冻”的汉语译音另写。“西冻”(喜德)是指“被咬住了”的意思,“拉达”,则是指沟壑、山谷之意。相传七百多年前,在现在的雷波县卡哈洛区和千万贯石板滩沿金沙江一带居住着一户彝族人家,全家人一边养鸬鹚打鱼,一边打猎以维持生计。有一次,这户人家带着鸬鹚和猎犬猎捕一只奇大的獐鹿。獐鹿跑得奇快,又十分机警,追了很多天这户人家才在今喜德县城下面附近的“依子罗”将那只奇大的獐鹿猎捕到手。那时的“依子罗”是一个植被繁茂的湖泊地区,有很多猎物,这户人家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继续喂养鸬鹚,依旧在湖边过着一边打鱼一边打猎的生活。鸬鹚,彝语叫“依子”,有的地方叫“依则”或“依则勒低”。后来,当地原住居民都干脆称呼这家人为“依子”。“西冻拉达”或“喜德拉达”就是指当时那头奇大的獐鹿被猎犬“咬住”的地方。“依子”后人至今仍居住在喜德县城附近的“依子罗”以及拉克之地,汉姓殷。
行政区划
县境区域从秦代至明代初叶1600多年间,历经部落、郡、县、州、道、府、部、路、司、卫、所等行政设置,史籍资料记载不详。
明正统七年(1442年),置冕山桥守御后千户所,地辖今冕山乡、深沟乡、拉克乡、光明镇;置礼州后千户所辖今桃源、鲁基两乡。
清雍正六年(1728年),冕山营迁往冕宁县城,置靖远营于乾县(今光明镇),下辖冕山汛、龙潭沟汛(今深沟乡)、古路桥汛(今拉克乡)、竹翁汛(今光明镇)、波洛汛(今且托乡)、密坡汛(今贺波洛、团结)。雍正八年(1730年),裁冕山桥守御后千户所置抚番县(又叫冕山分县),丞署设在冕山、辖区同原冕山桥守御后千户所;西昌县辖坛罐窑汛(今鲁基乡)、北山汛(今李子、北山)、热水河汛(今桃源乡)。
民国25年(1936年),冕宁县置冕山区,下辖冕山乡(包括深沟乡)、靖远乡(包括拉克乡、两河口乡)。民国27年7月,设立宁东设治局,下辖三岗区(今昭觉县解放沟区),普提区(包括今米市、两河口、尼波3个区和向荣区的大部地区),巴溪区(今昭觉县比尔区一带)。局境域东以三湾河和美姑河为界,与昭觉、雷波接壤;西至阿里得岩(红毛梁子),与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和冕宁县的冕山乡交界;南以西昭大道为界与昭觉县相连;北以瓦吉木梁子和马鞍山为界,与普雄政治指导区连接。全局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民国30年,设立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即今红莫区全境,下辖李子、渣都、北山、红毛、桃源5个乡,后改为联保。1951年1月16日,设立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该区地处西昌市东北部,东至妈姑梁子,与昭觉县三岗地区接壤,西南与西昌市的礼州、西宁、城关、川兴等地相连,北至池各梁子、则约沟与冕宁县的靖远区相邻。全区共8个乡,56个村。
附: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乡、村名录
①红毛乡驻地立觉,下辖村有:呷斯、依呷洛、红毛、波洛、屯地、哈尔宜莫、树库特火惹、鲁基、坛罐窑、烂坝、阿尼拉达。
②李子乡驻地宜莫,下辖村有:倮着、则尼瓦和、马石路、吉木德、宜莫、洛乃格、大埂。③北山乡驻地自日莫,下辖村有:自日莫、布尔树、乃洛、自都、瓦伍、瓦力坡。
④瓦果乡驻地瓦果,下辖村有:瓦果、石洛、林莫、都乃、洛哈、洛尔。
⑤洛木品乡驻地额尼洛沽,下辖村有:东河、拉克洛、衣别老家、双觉、里铺、阿洛折洛、采洛。
⑥莫色依达乡驻地且莫,下辖村有:且莫、洛子、瓦古。
⑦米市乡驻地米市,下辖村有;米市、加莫、马多洛、瓦乌、汝里、尔夫、九书、热河、依洛、则觉。
⑧桃源农民协会驻地胜利分会(角拖街),下辖分会有:胜利、桃源、回龙。
冕山行政指导区后改为靖远区,该区东、北面与越西县相连,南接北山政治指导区,西为冕宁县。全区面积580平方公里。该区下辖冕山、靖远两乡(包括今冕山、深沟、拉克、两河口乡和光明镇)。
1952年8月,冕宁县靖远区、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组建喜德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改名为“红妈区”,“靖远区”改名为“向荣区”,“靖远乡”改名为“光明乡”。行政建置除红妈区,向荣区外,有两河口、冕山、则莫、祝尔、尼波、米市6个工作组。两个月后,撤销则莫工作组并入冕山工作组。两河口、冕山、祝尔3个工作组属向荣区领导。到1952年底,行政建置计有两个区,11个乡、即红妈区辖桃源、李子、北山、红毛4乡;向荣区辖光明、冕山、两河口3乡;从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地域划出的米市、洛木品、瓦果、莫色依达4个乡。准备筹建两河口、尔补地、尼波、贺波洛、拉普5个乡。
1953年11月,设置米市区。到1953年底,向荣区辖光明、冕山、深沟、两河口、尔补地5个乡;红妈区辖桃源、红毛、李子、北山4个乡;米市区辖米市、瓦果、洛木品、莫色依达4个乡。
1954年10月,设置尼波区,下辖尼波、拉普、贺波洛3个乡;将冕山、深沟两乡的大马厂、小马厂、阿吼、则果、呷洛、瓦补尔6个村划出,成立则莫乡;将光明乡的沙洛、联合和两河口乡的坯约、马布4个村划在一起设置三合乡,属向荣区;将桃源乡的坛罐窑、大埂和红毛乡的中坝、烂坝4个村划出,成立鲁基乡,属红妈区。至此,全县4个区,16个乡。
1955年,将尔补地乡的洛莫、乃托两个村划出,设置巴久乡;将两河口乡的金河、哈多洛两个大村划出,设置新建乡,属两河口区。将三合乡的哈尔宜莫和上、下屯地等村划出,设置中心乡,属红妈区。将三合乡的则约沟、石门坎、拉克3个村划出,设立拉克乡属向荣区。是时全县23个乡。
1956年7月,建立两河口区。将米市乡的依洛、则觉、依普书、阿普如哈、汝洛5个村划出组建成依洛乡,隶属米市区。全县计5个区24个乡。
1957年8月,将红毛、依洛、三合3个乡的洛都、波洛、坯约、瓦吉子、抖洛、林莫6个村划出,设置波洛乡,属向荣区。撤销洛木品乡,将所属的洛哈、额尼、阿洛、黑尔普、东河、拉克、瓦且、者鸡8个小村划为额尼洛沽乡;将所属双脚、依洛乃甲、泽洛、阿洛4个大村划为尼地乡,属米市区。9月,将瓦果乡的色普惹、皆五、扎都和李子乡的瓦河、苏可、里斯洛6个村划为西河乡,属红妈区。将尼波区的贺波洛乡划归向荣区管辖。将尼波、拉普两乡接壤的四干布、觉巴、尼觉、木支、皆惹、曲子、洛依甲五等7个村划为禾支乡(新民乡),属尼波区。全县为5个区,28个乡。同时,将两河口区改名为倮各区,两河口乡改名为倮各乡。并将光明乡的团结村划归两河口乡管辖,冕山乡的光荣村划归深沟乡管辖,冕山乡互助村的擦尔岩划归拉克乡管辖。
1958年6月,全县行政建制作重大变动:撤销尼波区所属尼波、拉普、木支3个乡合并建立尼波人民公社直属县府领导。
撤销向荣区,将光明乡全部,三合乡的沙洛村、中心乡的下坯约村、马布村的呷哈吉莫组和拉克乡的四合村、乃托村合并建立光明人民公社;将冕山、深沟两乡的全部和拉克乡的联合、五合村合并建立冕山乡,同时撤销深沟、拉克、三合3个乡的建制;将波洛乡的全部和三合乡的上、下坯约村、马布村除呷哈林莫组以外的地域合并建立波洛乡;将三台、拉克两乡分辖的则约村,中心乡的上、下屯地村合并新建立则约乡;原置则莫、贺波洛两乡辖地和建置不变。
红妈区内,撤销中心、红毛两乡,将红毛乡的红毛、则呷、依呷洛3个村划归米市区管辖,米市区的额尼洛沽乡的东河、拉克、者鸡、瓦且4个村划归红妈区管辖,红妈全区归并为6个乡。即:将桃源乡的全部、红毛乡的立脚、呷石、阿尼拉达、中心乡的树苦、额五、李子乡的洛脚6个村合并建立桃源乡;将米市区的额尼洛沽乡的东河、拉克、者鸡、瓦且4个村和北山乡的瓦立坡村合并新建东河乡;北山乡除划出瓦立坡村外,其余不变仍为北山乡;李子乡除划出洛脚村一部分外,仍为李子乡;西河、鲁基未变。保各区内,撤销新建乡,全区划为3个乡。即:将倮各乡的全部,新建乡的石洛、铁口,吉力、扎都、立地5个村合并建立倮各乡;新建乡的马普村划归尔补地管辖。米市区内,撤销依洛乡,将额尼洛沽乡的东河、拉克、则吉、瓦且4个村划归红妈区管辖,红妈区红毛乡的红毛、则呷、依呷洛划归米市区管辖。全区为6个乡;将依洛乡的则足、依普书、汝洛和红毛乡的红毛、则呷、依呷洛共6个村,新建和平乡;将依洛乡的依洛村划归米市乡管辖;将瓦果乡的石洛、林莫、都乃村和依洛乡的洛五村合并为1乡,建立瓦果乡;将额尼洛沽乡的倮母、黑尔普村和尼地乡的泽洛村、瓦果乡的阿婆村并为1个乡,建立额尼洛沽乡;尼地乡划出泽洛村,仍为尼地乡;莫色依达乡,更名为解放乡。
调整后,全县共有:
直属公社两个:光明、尼波,共辖22个村;直属乡5个:贺波洛、则莫、波洛、冕山、则约,共辖40村。
红妈区6个乡:桃源、李子、北山、东河、西河、鲁基,共辖39个村。
米市区6个乡:和平、解放、瓦果、额尼洛沽、尼地、米市,共辖27个村。
倮各区3个乡:倮各、尔补地、巴久,共辖24个村。
1960年,全县行政区划又进行调整,一般是扩大乡的范围。即:红妈区内,将桃源乡、鲁基乡和李子乡的罗乃格村合并成立桃源公社;将北山乡的除瓦祖、瓦五两村以外的各村和李子乡除罗乃格村以外的村合并调整为北山乡;将北山乡的瓦祖、瓦五两村和原东河乡全部合并调整为东河乡;米市区内,将米市乡和解放乡合并成立米市公社;将和平乡全部和瓦果乡的石洛村合并,调整为和平乡;将尼地、额尼洛沽两乡全部和瓦果乡除石洛村以外下余的村合并组成洛哈乡;倮各区撤销,将巴久、洛莫两乡合并为巴久乡;巴久、两河口两乡直属县辖。全县为两个区(红莫、米市),5个公社(光明、尼波、冕山、桃源、米市)6个直属乡(则约、则莫、贺波洛、巴久、两河口、波洛),5个乡(和平、洛哈、北山、东河、西河)。
1961年5月,恢复向荣、两河口、尼波3个区。将冕山公社的深沟大队、登相营生产队、小山直属队和大元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划出恢复深沟乡,冕山公社其余地区仍为冕山公社;将贺波洛乡的团结高级生产合作社、尔基子的四呷补、五足两个生产队划出合并为1乡设置团结乡,贺波洛乡其余地区仍为贺波洛乡;将光明公社农光大队的马厂生产队划归则莫乡;将桃源公社鲁基大队、回龙生产队的瓦曲足队划出,建立鲁基乡;将桃源公社的红毛大队,桃源大队的阿尼拉达队划出,建立红毛乡;桃源公社的罗乃格生产队划归西河乡,桃源公社的其余地区为1乡,复名为桃源乡;将北山乃洛生产队划归东河乡;将洛哈乡的洛母、洛哈、阿普洛、洛子、择哈高级生产合作社划出,成立额尼乡;额尼乡的衣比老甲泽洛、双足、阿洛、勒洛、加木莫、拉甘划出建立尼地乡,保留洛哈乡建制;将米市公社的瓦哈、瓦果、光明大队划出,建立瓦哈乡,米市公社更名为米市乡;将两河口的金河、红岩、瓦祖、火把、铁口高级社划出,成立新建乡;保留两河口乡建制:将巴久乡的农丰新镇合并,其中且莫高级社划出,建立新镇乡,保留巴久乡建制;将尼波乡的说惹尔曲、瓦五、呷拖、木支、四呷普祖大队划出,更名新民乡;将尼波公社的劣克惹、果布洛、则呷、拉普大队划出,更名拉普乡;尼波公社其余大队为1个乡,更名尼波乡。调整后,全县共5个区,两个公社,25个乡。
向荣区:光明、冕山公社;则约、则莫、深沟、贺波洛、团结乡。
红妈区:桃源、鲁基、红毛、北山、西河、东河乡。
米市区:米市、和平、洛哈、额尼、尼地、瓦哈乡。
两河口区:两河口、巴久、新建、新镇、波洛乡。
尼波区:拉普、新民、尼波乡。
1962年,鉴于部分地区,居民居住过于分散,不便管理,3月8日将米市区的洛哈、额尼、尼地3个乡和红妈区的东河乡划出合并组成洛哈区,区公所设在额尼乡的底皮库。后又将尼地乡的阿洛、补来、五热、瓦母、乃托、它巴祖、莫拉甘村和洛哈乡的马足、平吉哈、马洛村划出合并成立阿洛乡归洛哈区管辖。全区共5个乡。7月中旬,县委决定撤销。洛哈区所属东河乡归红妈区管辖,其余阿洛等4个乡归米市乡管辖。全县新增4个乡(包括阿洛乡),将波洛乡的马布、哈株基、三呷果、特洛、洛支社和两河口区的品足、洛木2社划出合并成立联合乡,归两河口区管辖;将和平乡的依普书、木只、约呷社和米市乡的依洛、瓦苦阿木、阿普如呷、则觉、瓦祖打8个社划出,合并恢复依洛乡建制,属米市区管辖;将北山乡的四合、瓦托、团结、马石洛、吉木德、布觉、洛觉、林莫、罗立、大兴、洛乃格、乃五、倮作13个社划出合并恢复李子乡,属红妈区管辖。同时,乡与乡之间的村社,也作了归属调整,将新民乡的尔曲、如波西、尔牛布、洛呷4个初级社划给尼波乡管辖;将米市乡的解放、尔火两社划给瓦哈乡管辖;将瓦哈乡的拉子脚莫、格以德、马多洛、来甲4个社划给米市乡管辖;将西河乡的联合、洛哈、前进、大曹4个社和1个呷西队划给北山乡管辖;将北山乡的苏则口社和马石洛的木阿祖小队划给西河乡管辖。同时将巴久乡更名为洛莫乡,新镇乡更名为巴久乡,倮哈乡更名为洛哈乡,红妈区更名为红马区。
1963年9月,将尼地乡划归昭觉县;将光明公社四合、乃托、源泉大队和冕山公社的联合、五合大队划出,恢复拉克乡,喜德仍为5个区,31个乡(社)。
1973年1月,将李子公社划为李子、四合两个公社。李子公社辖罗乃格、乐业、倮作、大兴、和平、立莫、洛足、布觉8个生产队;四合公社辖永定、四合、瓦拖、团结、合甫、乃五、马石洛、吉木德8个生产队。将新建公社划为新建、金河两个公社。新建公社辖瓦祖、齐古、足莫、火把、足巴、南口、铁口、铁西和巴久公社的甘主队共9个生产队,金河公社辖瓦尔、金河、呷多、尔库、红岩、瓦地、足地、马布、甘祖、则巴共10个生产队。
1979年1月,四合公社划归西昌市。
1990年辖5区、31乡、1镇,16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603个村民小组。
1992年,按省、州乡镇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对全县区乡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实行撤区并乡建镇,撤销向荣、红莫、两河口、米市、尼波5个区的建制,将32个乡镇撤并为13个乡镇,即红莫、冕山、光明、两河口、尼波、米市、洛哈7个镇和东河、李子、拉克、贺波洛、且拖、巴久6个乡。原向荣区的冕山乡、深沟乡合并成立冕山镇,则莫乡并入光明镇,则约乡并人拉克乡,依兹觉乡并入贺波洛乡;原红莫区的红毛乡、桃源乡、鲁基乡合并成立红莫镇,北山乡并入东河乡,西河乡并入李子乡;原两河口区的沙马拉达乡、波振乡、两河口乡合并成立两河口镇,博洛拉达乡并入且拖乡,洛莫乡并入巴久乡;原尼波区的尼波乡、木支拉达乡、乐武乡合并成立尼波镇;原米市区的瓦哈乡、依洛乡、米市乡合并成立米市镇,洛哈乡、阿洛乡、热柯依达乡、额尼乡合并成立洛哈镇。被撤销乡的行政区域建制并入新建立的乡镇。后因大部分乡镇所辖行政区域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1994年9月经省、州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北山、西河、鲁基、沙马拉达、依洛、热柯依达、乐武7个乡的建制,全县辖20个乡镇。
1999年12月,又恢复则约、博洛拉达、额尼、洛莫4个乡的建制,全县辖24个乡镇。
2019年,喜德县东河乡划归西昌市川兴镇。
2021年1月,撤销则约乡、拉克乡,划归光明镇。撤销西河乡,划归北山乡。撤销热柯依达乡、额尼乡,划归洛哈镇。撤销洛莫乡、巴久乡,划归沙马拉达乡。撤销依洛乡,划归米市镇。撤销乐武乡,划归尼波镇。撤销博洛拉达乡,划归且拖乡。
2025年喜德县辖7个镇、6个乡:光明镇、冕山镇、红莫镇、两河口镇、米市镇、洛哈镇、尼波镇、贺波洛乡、鲁基乡、李子乡、北山乡、且拖乡、沙马拉达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