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名字不先说,先说那碗粉。
一口下去,酸笋一冲,鼻子一酸,眼泪差点下来了。
不丢人,真香,嘴巴很诚实。
这城以前靠钢厂、汽车厂、机器厂吃饭,名字很硬,声音很吵。
现在靠一碗粉出圈,画风一转,笑得也有点苦。
火了,店门口队更长了,手机举得更高了,空气更有味了。
粉店排队太久,心里骂两句,手里还是不撒手。
衣服上带回去的味,洗两次还在,家里人一闻就知道去过哪里。
不想排队也有路子,早点去,早上七点半就开门的那几家,基本能坐下。
晚饭错峰也行,九点半以后,排队的队像是瘦了两圈。
位置怎么选,胜利路、飞鹅路、潭中路、谷埠街,老店多,味重,价稳。
商场里的粉店干净点,味淡些,价格高一点,排队短一点。
一碗粉现在大多十二到十八,加个
卤蛋三块,加几片牛腩再来十块。
怕味重,记得先说少酸笋,不然锅里一抓,直接给你安排到位。
点粉别贪心,豆皮、腐竹、木耳、花生、青菜,选三样就够,汤才不乱。
粉吃完,嘴上辣,手上黏,来一杯凉茶压一压,人生直上正轨。
说到这城的路,实话说,自驾最好。
景点分散,风景都在河两岸和山里,车在手里,心里不慌。
城里有环城快速路,主干道多桥,多匝道,导航一准,油门一抬。
停车要早,江边好位子到傍晚就没了,路边白线位转眼见底。
打车也能玩,市区点到点十五到三十分钟,价格不离谱,高峰慢一半。
骑车也舒服,江边绿道很长,傍晚风吹脸,心里的火也灭一半。
进城的站可别选错。
柳州站在市中心,地铁没有,公交和网约车都方便,走出去就是老城。
柳江站在郊外,离市区二三十公里,打车四十分钟起步,选错一站,来回心累。
鹿寨北站更远,去桂林方向换乘还行,进柳州城区不划算,省点心别下。
飞机也有,白莲机场在城北,离市中心十五公里左右,航班不多,常常要中转。
时间上选工作日最好,房价低,粉也更好吃,队更短。
季节别挑雨最猛那段,五到七月容易下大雨,江边路滑,鞋子容易湿透。
秋冬更舒服,风干爽,天更蓝,晒一下午也不冒汗。
玩几天合适,两天够尝味,三天更顺手,四天能多看两处山里头。
第一天先摸底,柳江两岸走起,窑埠古镇看仓库外墙,红砖拍照挺上镜。
马鞍山公园走步道,日落前四十分钟上山,天边一红,江慢慢亮灯。
江上夜游坐一圈也行,八点左右船最多,票分普通、包厢,提前买,别站着。
第二天去柳侯祠,牌匾都老,树荫很厚,脚下的砖路有年头。
柳宗元当年被贬到这里当刺史,修水利,办学校,种桑养蚕,带头干实事。
祠里有碑有像,墙上挂着诗,讲他如何把这城从泥里往外拉。
旁边的文庙也有看头,棂星门一进,气就稳了,拜一拜孔子,许个愿也安心。
赶上开笔礼,孩子穿汉服,抬头写个大字,家长围着笑,气氛倒也踏实。
鱼峰山能顺路爬一下,台阶不算狠,山顶风直吹,江面像一条银带。
山脚还有刘三姐对歌的雕塑,歌圩的习俗传得久,老人哼两句,味就出来了。
下午逛工业博物馆,老机器一排排,钢水的照片烫眼,车架子摆在面前,车城名头不是吹的。
晚上去胜利路吃粉,再加个螺蛳鸭脚煲,酸笋一拌,鸭脚软糯有嚼,汤越煮越厚。
第三天想走远点就自驾去三江,路上两个半到三个小时,走高速一脚油门就到。
程阳八寨的风雨桥横在水面上,全木头榫卯,不用一颗钉,桥亭能躲雨,桥面能摆摊。
清早人少,水面起雾,桥影成双,拍照不费劲。
中午吃侗家饭,大歌要看运气,遇上演唱,别眨眼,声音像水流,绕梁很久。
不走三江也能去融水,苗寨吊脚楼靠山而建,芦笙声一响,脚就想动。
遇上“芦笙节”和“三月三”,场子热闹,银饰闪得眼花,价格要谈,别着急下手。
回城后晚饭收收口,喝碗老友汤也舒服,嗓子顺了,心也稳了。
住的事说实话,江景房看着美,住起来门道多。
楼层低,蚊子勤,晚上开窗要小心,酒店的纱窗不一定顶用。
景观面朝桥灯很亮,想早睡就拉严实窗帘,或者拿眼罩救命。
选择区域看需求,城中区贴着江,走出去就是夜景。
鱼峰区靠商场,吃的多,打车便宜,晚归也不怕黑。
窑埠古镇一带拍照好看,周末人多,工作日更松。
预算上,平日两百到四百能住得体面,周末直冲五六百,节假日上四位数很正常。
订房别只看“江景”这俩字,问清是侧江还是正江,问清是否有阳台,问清是否有施工。
粉店的坑也说两句,门口排队很长的未必最好吃,更多是网红拍得好。
看锅边汤色,发黑发浑别点,汤清味厚那种更耐吃。
酸笋有新有陈,闻一闻,受不了就换一份不要笋,老板一般都懂。
打包别盖太严,回酒店一开盖,房间三天有味,前台会拿眼神劝退。
出行小钱能省就省,公交扫码就上,江两岸的线路串得密,别嫌慢。
网约车多平台看看,价格会上下跳,等两分钟可能少十块。
夜游船票团购更便宜,临时买价高,人也多,队更长。
相机镜头防雾,江边水汽大,拿纸擦半天,不如先预热一下。
带娃就找有小游乐区的烧烤广场,滑梯转一圈,父母能多吃两串。
老人走桥走路多备双轻鞋,石板会滑,雨天加倍小心。
拍照要命的机位不必追,马鞍山、雀山、南环桥各有角度,手机也能拍出片。
吃素的也好办,粉里去笋去卤,加青菜,加腐竹,加木耳,汤照样香。
怕辣就先说微辣,不好意思就用手比一点点,师傅秒懂。
想买粉带回家,别贪最便宜,看生产日期,看厂名,看配料表。
袋装拿几包应急,回去解馋好用,但味和现煮差一口气。
历史这块再补两句,城里文庙立在轴线上,古时科举取士走的就是这条路。
柳侯祠里那副“官舍过江南,清风来几许”的联,走近看,字里有骨。
江边旧码头叫窑埠,早年是装瓷砖、装水泥、装木料的地儿,货船一艘接一艘。
如今换成咖啡杯和相机,味变了,河还是那条河。
说这城“可惜”,不是说它不行,是觉得本事大,没完全展现出来。
钢铁的火,一直在烧,粉汤的火,又烧到全国。
两把火加在一起,才是它的样子。
游客来得猛,城里人也在学着慢慢接住,不吵不闹,默默把事做好。
周末人从桥上挤过来,工作日店里坐得宽,用筷子敲一下碗沿,日子又回到原来的节奏。
来之前做三个准备,带点胃药,带个薄外套,备个驱蚊贴。
走之前记得把衣服洗一遍,不然回家把床熏得像锅边。
这城不拿腔,也不作势,给你一碗粉,一条江,一段老故事。
至于爱不爱,吃完这碗再说也不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