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孙辰龙
在山东东平湖的西畔,矗立着一座海拔仅107米的小山——棘梁山。此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却因满山遍野的石刻造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鲁西地区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深秋,新任东平知州蒋楷到任不足两月,便带着本地随从踏上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小山。当他站在山顶,面对“品”字形巨石上密如蜂房的摩崖造像时,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棘梁山观造像》诗:“棘梁山上撑山骨,直上亭亭百尺高。诸佛威仪千手眼,四方善信几脂膏。”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山,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传奇和故事?
千佛岩:一部露天的石刻史书
棘梁山,在当地口述史中多称“司里山”。山名变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因其自然植被特征得名棘梁山;北宋时期因在此设立巡检司而改称司里山。山顶三块巨岩呈独特的“品”字形分布,构成了这座“石刻博物馆”的主体展区。
根据文物部门最新普查数据,山体现存造像总计千余尊,其中保存完整、轮廓清晰者六百余尊。造像年代序列完整,从北齐延续至唐宋,历时五百余年。若将元明清时期的补刻与重妆纳入考量,此处的造像活动实际延续近千年,堪称中国摩崖造像艺术的立体编年史。
东崖造像区俗称“千佛崖”,是年代最早的核心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群中,主佛通高9.8米,呈倚坐姿,头戴高冠,手结说法印,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纹采用平直阶梯式雕法。佛像面相丰圆,五官舒展,眉间白毫凸起,双耳垂肩,充分展现北齐造像的雄健风格。两侧弟子像高9.5米,虽头部残损,仍可见其手结莲花合掌印,立于莲台之上的庄严仪态。
西崖以唐、宋时期造像为主,呈现完整的组合形式,包括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复杂配置,体现唐代佛教造像体系的成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周时期造像,不仅造型丰满圆润,其题记中更保留“曌”“埊”等十余个武周新字,成为政治与宗教互动的独特见证。这些造像多经通体磨光处理,面相丰腴,颈饰蚕节纹,发式多样,尽显盛唐气象。
其中刻于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十二佛像”与“九佛像”尤为珍贵。十二尊佛像皆顶戴宝冠,结跏趺坐,手印虽经风化仍可辨识出施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等多种基本印相,组合有序,造型生动,在唐代摩崖造像中堪称精品。
棘梁山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于呈现“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东崖南麓下端的宋代“三教通连”造像,将释迦牟尼、孔子(文宣王)、老子并置,每尊主像两侧各侍立弟子,形成三教创始人同龛的罕见布局。据嘉祐二年(1057年)造像题记,此时正值杭州灵隐寺契嵩和尚倡导“援儒入佛”思想之际,其《辅教编》“儒佛皆圣人之教”的主张在此得到形象诠释。造像以佛居中、儒次之、道陪衬的排列方式,既体现佛家立场,也反映儒家在世俗社会中的崇高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实物例证。
除造像外,山体还保存着重要的北朝摩崖刻经遗存。主峰东南角的《诸行无常偈》早于相邻的北齐皇建二年(561年)题记,虽因后世造像工程破坏,仅存“无灭灭”数字,但15厘米的字径仍显恢宏气势。主峰东崖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咒品》大多已被宋代造像覆盖,而主峰东侧12米处的《大般若经·憍陈如品》节选保存较好,楷书34行、行11字,书风已脱隶意,楷法严谨,呈现北朝书法向隋唐楷书过渡的典型特征。
这些刻经与山东境内的邹城冈山、铁山刻经、泰山经石峪刻经等相互关联,书风相近,共同构成以僧安道一(亦作安道壹)为核心的北朝刻经体系。
历史遗存:多元文化的见证
宋代是棘梁山摩崖造像的另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造像时间跨度完整,涵盖了从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的大多数时期,遗存丰富。这些宋代造像神情生动,雕刻精细,五官比例适度,写实风格鲜明,展现出迥异于前朝的艺术特色。
其中,三十六罗汉造像形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东南最上端尖拱形龛内的一佛二弟子像,佛像微微前倾,目光俯视,双手合十,仿佛悲悯世间沧桑,是宋代造像写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根据明崇祯十年(1637年)《玉皇庙落成碑记》记载,棘梁山上曾经建筑林立:“玉皇庙,石壁巍然,仪门焕然,与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交相晖映。”这些建筑虽已不存,但山顶现存的数通明清碑碣,特别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玉皇庙落成碑记》,详细记载了当时宗教建筑的分布,为了解明清时期的宗教景观提供了珍贵档案。
棘梁山造像旁的历代题记,如“大齐皇建二年”(561年)、“开元九年”(721年)、“元和十一年”(816年)、“治平元年”(1064年)等,不仅是断代的直接依据,更是研究各时期社会与宗教生活的一手资料。尤为珍贵的是,大佛像左侧发现的“比丘义玄”刻字。尽管此北齐“义玄”与后世唐代临济宗祖师并非一人,但此题记作为早期僧侣在此活动的直接证据,为了解北朝时期棘梁山的佛教团体提供了重要线索。
水浒记忆:民间传说的历史痕迹
棘梁山与水浒英雄的关联,在明代碑刻中有明确记载。在东平县银山镇西汪村发现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瑞相寺碑记》中记载:“峰会右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立良山”即棘梁山(明代亦称“力梁山”,而“力梁山”又是“棘梁山”的俗称),这段碑文明确指出棘梁山是宋江起义的根据地。
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称宋江为“梁王”,这在水浒戏与小说中极为罕见。历史上宋江确曾转战东平,但其具体活动地点,史册略而未记。这一碑刻的发现,为研究宋江起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清人蒋楷在《棘梁山观造像》诗序中记载了更具体的细节:“室左石像九,四坐五立,指为宋江等像。”2011年,泰山文化学者周郢教授在考察棘梁山时,还在东岩发现了一组“四坐五立”造像,与蒋楷所记完全吻合。这些造像排列较为奇特,不似一般佛像形制,为民间传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今天的棘梁山上,仍保留着大量与水浒传说相关的遗迹,每一处都承载着生动的民间记忆。千佛崖北面有一口深井,深近30米,井口直径1米,当地群众称为“宋江井”。传说此井水源旺盛,取之不尽。井壁苔痕斑驳,井水清澈见底,至今仍是山上重要的水源。
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1992年,司里山摩崖造像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获得官方认定。然而,千年风雨侵蚀使石刻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南崖造像风化严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近年来,当地文物部门采取了系统性保护措施,包括建立防护设施、定期维护和数字化存档。2018年启动的“东平湖区域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护工程”将棘梁山作为重点,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监测与维护,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
这些千年石刻的艺术价值历经时代变迁才得以彰显。北朝刻经长期湮没无闻,直至清中期碑学运动兴起才被重新发现。其雄健博大的书风通过拓片流传,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着对棘梁山的认识。学者们指出,这里的摩崖造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中国佛教史、雕塑史、书法史的实物标本。从北齐的浑厚、唐代的丰润到宋代的精致写实,完整展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如今,棘梁山正迎来保护与利用的新契机。当地计划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建设集文物参观、文化体验、自然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通过整理水浒传说、开发文化项目、举办学术活动等多重方式,让千年石刻在当代焕发新生。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