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以北约280公里处,有一座瓦特贝格(Waterberg)高原公园。这座公园在纳米比亚的奥乔宗纠帕省境内,东北至西南长48公里,西北至东南宽8至16公里,高原最高处海拔1800米。

瓦特贝格高原公园 图源:网络
瓦特贝格高原公园原是一座荒原,1972年纳米比亚政府才将整个高原及周围一部分地区辟为自然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努力,纳米比亚政府在高原脚下已建成了包括别墅、客房、餐厅、游泳池、商店和野营场地等在内的一整套旅游设施,同时该公园还向游客提供乘越野车在高原丛林中观赏野生动物的旅游项目。
瓦特贝格高原公园是一座景观独特、景色宜人的天然公园,它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与众不同的地貌特征及一般高原少有的物种繁多的动、植物群。
一座由天然石墙环抱的大公园
瓦特贝格高原的海拔高度虽达近1800米,但与其周围广阔平地的相对高度却只有十几米至几十米。
整个高原十分平整,就像一条水面上的巨大趸船一样,“漂浮”在平川广野之上。更奇特的是,在高原公园的四周边沿,齐刷刷地环抱着一圈有一百多公里长的红黄色天然石壁,像一道逶迤连绵的城墙一样,将整个高原公园团团围住,那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简直令人叹观止矣。

瓦特贝格高原公园四周的天然石墙(远处) 图源:作者提供
这道石壁十分整齐,老远看去,有点儿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但它非常平缓,不像长城随着山势上下有较大的起伏。不知底细的人要不是到墙脚下细看,谁都会认为它是由人工砌造起来的一道很长的墙,决不会想到它竟然是天然生成的。
瓦特贝格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高原所在的地方在远古时代原是一片洼地,有300米厚的沙层。在1.8亿至2亿年间,沙层硬化为沙岩。后来经地壳运动,并经约1亿年的侵蚀,形成了现在的瓦特贝格高原、埃乔山和奥马塔科山脉。

作者李惠芳手指瓦特贝格高原公园中恐龙脚印的化石。 图源:作者提供
此外,瓦特贝格高原还是恐龙曾生活过的地方,在高原的东部至今仍清晰可见恐龙留下的脚印。
荒漠中的天然植物园
纳米比亚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漠。而瓦特贝格高原却迥然不同,这里处处草木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登上高原举目远眺,四周也是一片蓁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加之此处远离喧闹的都市,十分幽静,到这里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体会到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意境。
据考证,瓦特贝格高原有479种植物,是南部非洲植物种群最多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灌木、乔木,还有140多种菌类植物和10多种蕨类植物,其中一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这里的石头上长有许多地衣植物,还有一些树木和植物则顺着石头缝生长,与整块石壁融为一体,十分独特。
在瓦特贝格高原公园,有一种叫做薰衣草的植物,花淡紫色,阔叶。当地山民用其花、叶制作香料、鼻烟及治疗腹泻等疾病的药物,被山民视作宝物。
此外,公园里还有一种叫“铅树”的乔木,十分独特。据说,此树可生长1000多年,质地坚硬,十分沉重,干透的木头每立方米重达1200公斤,比水还重。由于沉重如铅,入水即沉,故名“铅树”。由于此树木质特殊,用它制成的木炭,烧起来的炭火长时间不灭。
纳米比亚的奥万博和赫雷罗这两大部族认为铅树的特点代表了他们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故均视此树为圣树。他们经过此树时,均要驻足抬头观瞻一番,以向他们的圣树表示敬意。
物种繁多的野生动物园
瓦特贝格高原公园还是一座物种繁多的野生动物园。由于高原公园位处偏僻地区,四周有石墙环抱,园内又榛莽芊绵,一片茫茫,故此地成了各种动物的美好家园,其中不乏珍贵的稀有动物。
公园里的动物多数为原来就在此地土生土长的,也有是从纳米比亚政府将此处辟为自然保护区后逐步从别处迁移来的。
公园内动物主要有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等四大类。哺乳动物有90多种,其中食肉动物有20多种,食草动物17种,啮齿动物30多种,蝙蝠20多种。
较大较常见的哺乳动物有:大象、长颈鹿、野牛、白犀牛、狒狒、野猪、豪猪及包括旋角羚羊、直角羚羊及稀有品种黑色雄性大羚羊和花毛羚羊在内的各种羚羊等;较小的哺乳动物有獴、松鼠、树鼠、穿山甲等。
两栖、爬行动物类主要有青蛙、龟、蜥蜴、壁虎和蛇等。青蛙有13个不同品种,其中有一种只有后脚趾才有爪子的非洲爪青蛙,为世界仅有。蜥蜴有34个品种,有一种山岩蜥头尾均为橙红色,身子为蓝色,十分奇特。还有一种称为巨蜥的蜥蜴长达2米,会爬树,但十分胆小,一有风吹草动,即逃之夭夭。蛇类有45种,有无毒的蟒蛇,也有剧毒的眼镜蛇和蝰蛇等。
这里的鸟类有200多种,其中一些为纳米比亚或非洲仅有。比较多的鸟类有鹦鹉、雨燕、犀鸟、黑山雀、短趾画眉、猫头鹰、坐山雕、鹰、啄木鸟、百灵鸟等。
乘车在公园里观赏动物是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之一。车子沿着林间主路行驶一圈需3个多小时,一路上能看到多少野生动物则要看游客的运气。
公园内还有观看动物的专门设施。一种是游客经过用两排木桩夹成的一条长廊进入一栋暗房,另一种是游客藏在地下掩体中,再从暗房内及地下掩体中观看在前方人造水池边喝水的野生动物。观看时,人在房内或掩体中,不露形,不做声,一是为了不惊动动物,二是为了防止野兽袭击。但无论到暗房或进掩体看动物,都要特别小心你脚边、头顶及身子周围有没有蛇。
笔者在进入暗房前途经长廊时,就曾遇到一条盘在木桩墙上的火红的赤练蛇,只得小心翼翼地迅速通过长廊,以防遭到它的攻击。
- END -
文字 | 李惠芳
图片 | 网络及作者提供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