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郑州黄河畔,只见三座横跨黄河的铁路桥并肩而立,似钢铁巨龙呈现于眼前。它们宛若黄河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生动铺陈出一部“层累地书”的工业文明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陈智勇从文化遗产角度和文旅角度,深度解读了“三桥汇”的独特价值。
陈智勇表示,这三座桥堪称中国铁路发展的“时空坐标”——京汉铁路黄河桥(1903—1906年建成),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结构铁路大桥。京广铁路黄河大桥(1960年通车)是新中国完全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黄河双线铁路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2014年通车)则是新时代的象征,它是中国首座且唯一一座四线铁路特大桥。“‘三桥’的‘中国第一’,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命运的缩影。它们见证了中国人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是民族自信的实物教材。”
“三座桥不仅是钢铁构筑物,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从京汉桥的‘睁眼看世界’,到京广桥的‘自力更生’,再到郑焦桥的‘领跑时代’,它们以铿锵的钢轨律动,奏响了黄河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的澎湃乐章。”陈智勇说,尤其是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结构铁路大桥。它由比利时公司承建,但大量工匠和技术融合了中国智慧,开创黄河架铁路桥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在清末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交通的起步,它的贯通直接推动了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的诞生,它让黄河天堑变为通途,使中原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
如何“活态保护”这珍贵的黄河文化遗产?陈智勇建议将“三桥”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依托其自然和人文景观,谋划建设国家铁路文化主题园,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体系。打造中国首个场景化、沉浸式、全生态链的国家铁路文化主题场馆,展示中国近现代铁路历史成就与发展历程,充分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
在陈智勇看来,要让“三桥”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关键在于“融入”与“带动”,将它深度嵌入河南、郑州的整体文旅品牌战略中,打造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文旅综合体。“它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景点,而是连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博物馆、炎黄二帝巨塑等现有景区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设计‘大河古韵·钢铁长歌’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既能感受黄河的自然壮美,又能领略华夏人文始祖的厚重,还能体验中国工业文明的跨越。”
记者 秦华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