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的涛声里
既有古峡的传说回响
也有新城的活力脉动
这便是峡江深处龙门街道的独特韵味
每天了解一个重庆地名
今天跟着小布丁走进
巫山龙门街道
龙门街道滨江画廊。
龙门街道,位于巫山县城中部
东与巫峡镇接壤
南临长江
西邻渝宜高速路巫山段出口
北接巫峡镇小三峡
龙门街道的名字
深深烙印着自然景观的印记——
它因大宁河小三峡之一的
龙门峡而得名
走进龙门峡
峡口两山对峙耸立
形如天然门户
东岸山上的九龙柱更添灵动之气
“龙门”之名便由此而来
不过这一名称的演变
历经了数百年的时光流转
龙门峡峡口的龙门大桥。图源:巴渝人文
龙门峡本名“洛门”
最初是大宁河两岸的岩名
最早在康熙《巫山县志》中
就有明确记载:
“洛门岩,治东北五里,
峭壁对峙若门,故名。
大宁河,水出其中”
到了雍正年间
《巫山县志》仍沿用此记载
只是将“洛门”改称“雒门”
峡名也随之变为“雒门峡”
光绪《巫山县志》中
提及巫山八景之“宁河晚渡”时
写下“一带荒江古渡头,
雒门发派自分流”的诗句
所指的正是这座峡谷
进入民国时期
“雒门”又改称“罗门”
据《重庆古旧地图研究》中
《巫山县地形图》
《巫山县区乡镇位置略图(民国二十四)》
均已将其标注为“罗门”
印证了这一名称的变迁
如今我们熟知的“龙门”
则是改革开放后确定的新地名

龙门峡(选自《长江三峡》)
在岁月的积淀中
龙门街道也孕育了诸多
承载乡愁与信仰的人文景观
巫山长江大桥、龙门大桥横跨江河
勾勒出交通动脉的壮阔
而神女庙则静静矗立在长江南岸飞凤峰
诉说着千年的神话传说
这座庙宇距巫山县城约35千米
其由来与巫山神女的传说紧密相连
相传远古时期
巫山神女助力大禹治理水患
“有功于三峡,而福庇于生民”
为了感念其功德
人们在唐仪凤元年
于飞凤峰山麓修建了神女庙
时光流转中
庙宇历经多次兴废与更名:
宋宣和四年更名为凝真观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巫山神女被册封为“妙用真人”
清初时,庙宇曾得到修葺
后因时代变迁逐渐荒废
如今我们所见的神女庙
复建于龙门街道龙江社区
2025年4月8日,巫山龙门街道龙江社区1组,建设中的江村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从龙门峡的名称更迭
到神女庙的兴废
从江河环绕的地理格局
到桥梁飞架的现代风貌
龙门街道将自然馈赠与人文传承融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