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戴凯霖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记者 戴凯霖 摄
东经105度、北纬25度,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深处,一道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将大地一分为二,一边是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另一边是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如今,花江峡谷大桥把天堑变通途,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左右,悄然改变了这片山川的命运。
这座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度625米的大桥,创下了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的纪录,被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9月28日正式通车。国庆8天长假,它带来高达1.05亿元的综合旅游收入。更令人欣喜的是,这股热潮并未随假期结束而消退——截至目前,游客日流量仍保持在1000人次以上,持续释放着强大热度。
一座桥,如何从交通动脉,演变为一个能自我造血的IP?它将为两岸居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又将如何重塑这片山水的交通与文旅图景?
一桥飞架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烟火升腾
清晨7时许,茫茫云雾笼罩山水,将天地晕染成一幅水墨画。随着雾气散去,山林显露翠色,横跨峡谷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映入眼帘。
站在桥头向远处望去,是车流如织的现代工程奇观;俯身向下看,则是人间烟火的升腾与喧闹。
“以前谁敢想,会有人专门来我们镇里旅游?”在距离大桥观景平台仅一公里的粉面店,关岭县花江镇村民杨胜艳一边麻利地烫着米粉,一边笑着说:“现在好了,大桥成了景点,我们这小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她的粉面店在今年国庆期间创下了日营业额两万元的纪录,“国庆假期就挣了以往大半年的钱。虽然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累,但心里高兴。”
在她的店里,坐满了自驾而来的游客。一对从重庆专程驱车而来的年轻情侣,正打开相机导出大桥的图片。“我们刷短视频看到这座‘世界第一高桥’,就被‘种了草’。”女孩抿了一口热汤,笑着说道,“真正看到桥的那一刻,峡谷的风吹过来,感觉整个人都被震撼了,这一趟开六七个小时也值!”
花江峡谷大桥连接着关岭县与贞丰县。记者 戴凯霖 摄
据悉,今年国庆黄金周,以花江峡谷大桥为核心,包括关岭和贞丰两县在内的旅游区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大桥通行费仅占其中小部分,超过70%的收入来自文旅消费——特色餐饮、民宿住宿、文创产品等衍生业态方兴未艾。
大桥带来的“IP效应”,正悄然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从医药转战民宿的卜彪,笑着谈起他的选择:“当时看准机会,把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主打‘枕着世界第一高桥入眠’。”这一概念,吸引了不少渴望体验“睡在风景里”的游客。
桥下的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是布依族村寨,102户布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人流的持续火爆,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村民加入创业大军。短短一个月,大桥周边由村民经营的精品民宿,已从最初的12家发展到超过25家,逐渐形成特色民宿集群。
而在桥上,游客不仅可以在云中挑战1411米的极限跑道,还可以乘电梯60秒冲顶207米高的桥塔。大桥不再只是通行的工具,而成为可游、可感、可停留的风景。
不过,将大桥价值挖掘到极致的,莫过于在桥体本身“做文章”。桥顶的“Interstellar星际”咖啡馆,运营团队来自贵阳知名的冠军咖啡品牌“乔治队长”。“我们的卖点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在世界第一高桥上喝咖啡的独特体验。”“乔治队长”的主理人彭近洋说道,一杯咖啡,搭配800米高空的刺激风光,的确是难得一遇的体验。
在“Interstellar星际”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受访者供图
从“路过”到“停留”,从“看桥”到“消费”,花江峡谷大桥正在完成自身价值的升华。“我们实践的,是从‘通路’到‘度假区’的深刻转变。这座桥承载的,不仅是返乡青年的创业梦想,也不只是托举起村民的当下生计,它更在重塑一种发展逻辑:真正的超级工程,不仅是跨越天堑的物理连接,更是能够滋养一方水土、激活区域未来的价值生态。”花江镇党委副书记徐代惠告诉记者。
天堑变舞台
在钢筋水泥中预埋文旅基因
贵州,“地无三尺平”。层峦叠嶂曾无情地将这片土地撕裂,也将发展的机遇阻隔在山外。而一座座跨越深谷的大桥,让“通”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然而,贵州的建设者们很快意识到,若只满足于“通”,无疑是对这些工程资源的浪费。
“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工程技术难题,更是一道如何将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考题。”花江峡谷大桥设计负责人叶洪平回忆,“当时我们提出大桥除了承担交通功能外,能否也成为一张吸引全球目光的旅游名片,让游客不再是‘途经’,而是‘专程而来’。”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桥旅融合项目。”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六安高速第LATJ-8项目部工区长李平安表示,文旅功能不再是建成后的“附加项”,而是建设前的“预埋设计”。
在桥塔内部、桥面之下、服务区之中,设计师早已规划好观景平台、玻璃步道、电梯井道与商业空间,在锚碇中预留商业综合体骨架,在钢桁梁制造时预埋跑道结构,一切都为未来“可生长”的业态做好准备。
桥梁整体结构布局。受访者供图
大桥,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交通节点,而是被织入区域旅游网络。通往大桥的公路成为景观长廊,服务区升级为集停车、休闲、购物与咨询于一体的旅游枢纽。就连桥塔造型都融入地域文化符号,色彩汲取“千里江山,只此青绿”的美学灵感,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地标。
但建设之路并非坦途。
李平安回忆:“冬天的风裹着刺骨寒气,手冻僵了,连安全绳都握不紧。”2023年主塔施工期间,他和同事在施工电梯中突遇8级大风,被困高空整整40分钟。更惊险的是今年5月,桥面突遭14级阵风,钢梁剧烈摇晃,他险些被吹向栏杆,“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数千名建设者在陡峭的峡谷间奋战上千个日夜,在世界桥梁史上镌刻下一项又一项“第一”。如今,花江峡谷大桥在抗风设计、高空作业等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获授权专利21项,多项成果被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
花江峡谷大桥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正是这种超前设计与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让大桥在合龙之际,便已具备成为文旅IP的潜力。它不再是横跨峡谷的沉默构筑物,而是一个自带流量、亟待激活的“梦想舞台”,只等民间的创意与市场的活力前来共舞。
超级工程+文旅
让IP持续自我生长
将花江峡谷大桥转化为持续盈利的文旅IP,贵州在探索中所打造的“超级工程+文旅”模式,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吸金”能力与多维价值。
放眼全球,重大工程转化为旅游IP的案例并不鲜见。
美国金门大桥,是城市地标的代表。它早已超越交通功能,成为旧金山乃至整个美国的象征,但旅游收益大多流向周边业态。法国米洛高架桥,则堪称建筑奇观的典范。它以震撼的工程美学和“云端行驶”的体验吸引游客,但互动形式仍偏单一。
相比之下,贵州的“世界第一高桥”及其同类项目,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系统规划、社区共生、全链开发”的“超级综合体”之路。
随着花江峡谷大桥走红,关于其可持续性的疑问也随之而来。网红效应终会退潮,如何持续吸引游客?
对此,贵州交投产业集团桥旅融合专班工作人员张翔宇坦言,光靠“世界第一”的名头留不住长久的热度,“可持续的核心,是让这个IP自己会‘生长’。”他表示,团队正在努力把大桥从“来了就拍张照”的单一观桥体验,升级成“好玩、好看、能沉浸”的综合性目的地。
他掰着手指举例说:“我们将引入低空飞行、桥体灯光秀、崖壁探险这些动态项目,把布依族、苗族的节庆、手工艺跟大桥场景做深度结合,让文化从背景走到台前。”他表示,要依托大桥定期举办国际性的桥梁文化论坛和高水平赛事,“既要在专业圈里有声音,也要在游客心里刷存在感,让这座桥始终‘有话可说、有戏可看’。”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大桥将串联起黄果树、龙宫、万峰林等旅游资源,实现从“卖景观”向“卖文化”“卖体验”深化——例如开发桥梁研学课程、引入数字艺术展演等,不断刷新IP内涵。与此同时,生态可持续性亦不容忽视。面对蜂拥而至的客流,必须守住生态底线,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运营全过程,设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推进智慧化管理。
花江峡谷大桥旅游服务区效果图。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陈虹看来,贵州桥旅融合的探索,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全球性的命题——重大基础设施如何超越功能性,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倍增。“这正是未来基建文旅化的核心方向,未来的中国超级工程,或许从诞生之初,就自带‘连接’‘观光’‘致富’‘赋能’的基因。它们不仅是物理通行的桥梁,更是通往美好生活、促进区域共富的‘梦想之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