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出自当代诗人海子,其路过青海时,写下名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众所周知,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湖区周边的土壤多为高寒冻土或粗骨性土壤,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植被根系浅且固土能力弱。人类活动如车辆碾压等行为,会导致土壤裸露,易引发风蚀、水蚀,植被恢复可能需要数十年。低温抑制微生物分解,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生生物耐受阈值极低,人类生活垃圾会对其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哈拉湖周边有20多条河流汇入其中,还是斑头雁等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更是祁连山南麓重要的生态稳定器。
据报道,哈拉湖属于未被开发的原生态高原湖泊,游客可把车开到岸边。夏天,游客扎帐篷的多,产生的垃圾更多。不得不提的是,哈拉湖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主要依赖德令哈县蓄集乡乡镇“每周集中清理一次”(交通不便、路况差、易大雪封山)、天峻县有关部门捡拾,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哈拉湖不在其辖区)伊克拉管护站“义务帮忙”。
对“哈拉湖”本身来说,亟需尽快破解跨区域管理难题,明确车辆管控标准、增设环保设施等。对更多的“哈拉湖”而言,天峻县的“无痕旅游”值得推广。
在国际上,挪威峡湾鼓励人们带走自己的垃圾,乱扔垃圾将面临最高2000元人民币罚款;在新西兰,乱丢垃圾或将产生最高400纽币的罚款……这些举措核心皆在“源头管控+责任明确”,需知“防大于治”。
高原生态无小事,环保人人有责。每一片垃圾,都在叩问文明底线。“无痕旅游”成为共识,才能让高原的蓝天碧水“无损地”留给后代。
当我们离开高原环境,请将垃圾和美景照片一起带走。
原标题:《微言 | 不止一个“哈拉湖”,需要“无痕旅游”》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