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生态环境优美,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为隐士提供了理想的避世修行环境。隐士在此读书著述、寄情山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代表人物
严子陵:隐逸高士,气节长存
东汉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是同学挚友,助其起兵后却拒官归隐。他一支后裔在牯牛降山脚形成严家古村。严子陵青年热血,非与世无争之人,与刘秀“同游学”,私交甚笃,与侯霸关系也不错。可刘秀请他入朝,他却选择隐遁,这与侯霸有关。刘秀使者寻得严子陵,安排舒适住处、美味佳肴,侯霸却派使者带信问候。信中客套话尽显其老于世故,严子陵从中品出侯霸的刁酷,既看刘秀眼色行事,又与自己套近乎、摆架子。侯霸曾是王莽新朝大官,王莽倒台后又投靠刘秀,在严子陵眼中是“政客”“变色龙”。与其与这类人共事,不如提前退避。严子陵回信“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尽显内心冲突与忧患。侯霸其实是个不错官员,剿匪有功,为东汉建立贡献大,还心系百姓。严子陵淡泊名利,侯霸积极入世,两人价值取向不同,孰是孰非难评判。刘秀则兼收并蓄,成就自己“最高领导者”形象。
吴应箕,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科场失意,却对明末黑暗有清醒认识。他创立“国门广业社”,与“明季四公子”为友。目睹百姓疾苦,创作诸多诗作控诉社会。阮大铖组织“群社”与复社抗衡,应箕等撰写《留都防乱公揭》,让阮大铖不敢入城。明亡后,阮大铖捕杀复社人士,应箕冒险探望险被抓。清顺治二年,应箕被授官后举兵抗清,连复数县。后兵败被俘,在压气培被擒,于石灰冲被杀,留下绝命诗。应箕殉难后,百姓纪念他,其事迹被载入史册,著作众多。他曾在牯牛降读书、组织抗清,展现士人“隐”与“出”的特质。此外,宋代遗民唐贽、陈定生、冒辟疆等游览牯牛降,姚元台寓居此地数年,张自烈、陈维崧、于成龙等也与牯牛降有渊源。
其他代表人物
宋代遗民唐贽。陈定生、冒辟疆等游览牯牛降。姚元台寓居牯牛降一带数年。张自烈、清翰林院大学士陈维崧、于成龙等。
代表景点
严家古村
东汉隐士严子陵后裔聚居地,被誉为“中国隐士第一村”,2013 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严子陵拒官隐居,其后裔迁徙形成此村。红军曾在此设兵工厂,开展革命活动。古村规模不大,30 余户村民多姓严。村内保存清代徽派民居群、严氏宗祠等古建筑,还有革命标语墙。村落依山傍水,建筑布局巧妙,外观黑瓦白墙、马头墙,街巷纵横,民居内部设计严谨,木雕装饰融入隐士文化元素。严家古村文化交织“隐”与“显”,严子陵的气节奠定家族文化底色,近代烈士壮举增添红色荣光,传承“耕读修身、家族传承、报效国家”的祖训。
严氏宗祠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纪念严子陵不仕权贵的高洁品格。建筑占地 530 余平方米,抬梁式木结构,徽派风格构件,2004 年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内陈列先祖画像及垂钓场景图,前堂悬“富春堂”匾额,后庭设祭台与厢房。建筑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布局,细节保留清代徽州木雕技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祭祖仪式,抗战时期曾为新四军临时指挥部。
子陵桥
严氏后裔为纪念严子陵而建,传统石拱结构,坚固美观。原桥损毁后,21 世纪初严氏后人重修。
古钓石
“牯八景”之一,形如垂钓平台,三面环水,石面平整。家谱记载描绘其景致,“若使子陵今日在,不须归隐富春山”道出隐逸之美。
应箕书亭
始建于明代末年,相传为吴应箕祖父为他所建。毁于“文革”,后新火村复建。书亭六角形状,双层结构,飞檐翘角,仿古工艺精到,尽显“古色古香”。
压气培
吴应箕被清兵擒获处,见证其抗清壮举。
文字来源:石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