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艘名叫“海洋光谱号”的豪华邮轮,从上海出发准备开往日本冲绳。
船上的游客们正做着碧海蓝天、沙滩比基尼的美梦。
结果开船前一天,7月3日,游客们突然收到通知:不去冲绳了,改去长崎。
理由呢,天气原因,安全第一,敬请谅解。
通知发得彬彬有礼,歉意表达得滴水不漏,但通篇没提一个字:赔钱。
这下可炸了锅。
社交平台上瞬间被愤怒的游客攻占。“通知只说了句不好意思,完全没提补偿!”
“我们是冲着冲绳才花大价钱订的,冲绳换长崎,根本是两个产品好吗?”
小红书上有人直接开骂:“皇家加勒比,你太让我失望了!”“皇家加勒比退钱!!”
这愤怒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损失。要知道暑期邮轮价格贵得离谱,一间双人阳台房每人要8000-9000元,几乎是淡季价格的两倍多。
有人一年就盼着这一次全家出游,有的小情侣可能攒了半年工资就想搞个浪漫之旅。
结果呢?冲绳的碧海蓝天变成了长崎的工业港口,换谁都得气炸肺。
皇家加勒比当然也有苦衷。人家客服说了:我们是基于安全考虑。
公司跟气象部门紧密合作,监控到冲绳附近可能有台风形成,临时改道长崎完全是为了乘客安全。
邮轮专家刘建斌出来打圆场:安全第一嘛,至于台风最后没来,这谁能100%预料到?天有不测风云啊。
这话听起来挺在理。但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既然台风这么不确定,为什么往年调整航线都提前三四天通知,这次偏偏只提前一天?
往年提前通知时,游客至少还有个选择权:要么接受变更,要么取消行程拿钱走人。
这次倒好,提前一天才说,机票酒店都订好了,年假也请了,游客除了硬着头皮上船还能咋办?
这操作好比你去高档餐厅点了一只龙虾,上菜前五分钟告诉你“龙虾没了换螃蟹吧,反正都是海鲜”,你说憋屈不憋屈?
对于顾客的愤怒,皇家加勒比淡定得很:按合同办事呗。
翻出那份厚厚的邮轮合同,密密麻麻的小字里藏着这么几条。
要是整个航程取消,退钱。
要是停靠港口取消或更换导致船公司省了税费、观光费,这部分钱退你。
但如果只是换了个港口,总行程天数没少?不好意思,一分不赔。
更让人心梗的是保险。皇家加勒比卖一种“太平洋邮轮旅行保障计划”,听起来挺美:取消目的地停靠赔400-1200元,行程天数减少也赔。
但仔细看条款,只要变更的港口还在日韩范围内,就不算“重大变更”,不赔! 而且大部分游客根本不知道这保险存在,买了票就完事。
说白了,人家早就把坑挖好了。
台风成了“不可抗力”的尚方宝剑,合同成了“合法坑人”的护身符。
游客?认栽吧您!
这种戏码皇家加勒比可不是第一次演。
2015年,他们就把去日本的航线改成了韩国,结果船靠岸后,约300名游客拒绝下船,在码头闹维权。
当时闹得满城风雨,把邮轮业的遮羞布扯了下来:国际惯例和中国法律的矛盾。
按中国《旅游法》第67条,行程因不可抗力变更,游客有权解除合同拿回钱。
就算合同继续,也得有赔偿。但邮轮公司搬出国际惯例:“我们全球都这么玩!”
十年前游客还能团结维权,如今呢?船公司学聪明了。
以前遇到投诉,工作人员会悄悄把闹得凶的游客拉到一边:“给您50美元船上消费券,这事儿别声张行不?”
现在社交媒体时代,这招不灵了,你今天赔了一个人,明天全船人都举着手机来要钱。
于是邮轮公司干脆躺平:要么全赔,要么不赔。现在他们选了不赔。
皇家加勒比真就这么头铁?业内人士爆了个内幕:以前外资邮轮公司在中国市场有中国高管当“话事人”,懂得本地化处理。
现在话语权收归国际总部,外籍管理层一统江湖,中国市场那套灵活变通的“游戏规则”不好使了。
有销售员私下建议:“好歹给点船上消费金安抚下?” 管理层一摆手:按合同来!
结果呢?今年暑期,皇家加勒比在中国市场销量惨淡。
一边是死对头MSC荣耀号性价比更高,另一边是这波客诉劝退了不少人。
省了点赔偿金,丢的是市场份额和口碑,这买卖亏到姥姥家了。
讽刺的是,翻翻皇家加勒比的公告,去年10月调整2025年11月的两个航次,出发地从上海改香港、停靠港换地方,人家可是客客气气提供了三种补偿方案:免费改期、送船上消费金、甚至补偿机票损失。
同样是调整,态度天壤之别,说白了,看人下菜碟!
台风拐弯是天灾,但把天灾当借口欺负消费者就是人祸。
当“安全第一”成了垄断企业的挡箭牌,当合同条款变成消费者维权路上的绊脚石,所谓的“国际惯例”就成了笑话。
邮轮公司可能忘了:2017年中国邮轮游客超200万人次,是全球第二大市场。
今年初皇家加勒比还高调宣布“海洋光谱号”回归上海母港,吹嘘2025年要开近70条航线。结果呢?暑期的骚操作直接打脸。
当一家公司把“合规”做成冷冰冰的挡箭牌,它的豪华邮轮再大再新,也载不动消费者的失望了。
毕竟,信任比邮轮沉得快多了。#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