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缝隙中斜斜地穿过,水雾喷洒后在空中拱起几道虹,竹荫下聚着纳凉的老人,几个孩童追逐打闹,引得来往游客不停回望,这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的7月;同样热闹的还有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有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嫂家乡旅游区。“啊!这个‘炸弹’震得人麻麻的。” 记者在景区遇见来自浙江的江同学,他和同学们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常山庄村体验沉浸式《重走支前路》演绎项目。
“沂南古属琅琊阳都,是智圣故里、红嫂家乡,这里古韵悠长、红色根深、山清水秀、绿色怡人,‘红、绿、古、泉’是沂南核心文旅资源的精准凝练。” 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金静介绍道。“红”即以“红嫂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旅资源,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诞生地。“绿”是以竹泉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沂南风光秀丽、生态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古”是以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文旅资源,一代贤相诸葛亮、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史风流人物出生于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泉”则是指沂南县丰富的温泉、冷泉资源,这里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丰富的地热资源,是“中国温泉之城”临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金静介绍,基于丰富的文旅资源,沂南县在文旅发展上有着清晰的规划布局。目前,沂南县以“红、绿、古、泉”为基底,构建了“北部提质、中部突破、南部振兴”的梯度发展格局。北部片区以红色文化深度开发、绿色生态经济升级、旅游服务品牌推进为重点,推出国内首个沉浸式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和《妇救会》等多处沉浸式小院演出;在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东高庄首创红色教育“沉浸式演艺+展馆”新模式,打造多个实景沉浸文献剧场,以声光电与实景演绎交织的形式活化历史,成为赋能文旅产业升级的又一新质生产力。中部片区以汉文化为IP,以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项目群为重点,整合国家文保北寨汉墓、诸葛亮文化旅游区、汶河文化等资源,推进华昌文旅综合体项目和汉代文化博物馆工程,配套卧龙源小流域景观提升工程,逐步引爆沂南生态文旅综合体;少年诸葛文化产业园推出汉服演艺,汉风馆成为汉文化体验的不二之选。南部片区分步实现温泉康养破局与农文旅融合突围,支持松山温泉开发中医养生、森林冥想等疗愈项目,研发温泉面膜、养生药膳等衍生产品。
在构建起梯度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沂南县以创新业态积极融入全市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坚持将“有说头”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有看头”的沉浸式体验。2024年沂南县推出从观看到参与、从静态到动态的沉浸体验《重走支前路》等项目,这些项目成为现象级沉浸演绎项目,使游客数量大幅增长。老景区“老树发新芽”,竹泉村实施“光影竹泉”计划,利用竹林、泉水景观打造灯光秀,推出“非遗市集”“竹泉之夜”等业态,焕新提升后的传统婚嫁互动表演《竹泉喜事》成为热门打卡体验项目。
沂南县还将旅游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战略性抓手,建设完成桃溪山居、天河养生谷、三山六舍等特色主题民宿,打造“沂蒙乡愁”旅游民宿集聚样板区。沂蒙泉乡旅游民宿集聚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
沂南县充分利用影视拍摄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把旅游开发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常山庄等周边多个村庄的村民们在影视拍摄中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
客流、物流、资金流,在沂蒙山区的村庄里交会。景区产业兴,村民腰包鼓。
文|记者 李希平 □ 董 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