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就是连接亚、非、欧的经贸大通道和文化走廊,素有“世界文化大运河”之美誉。甘肃区位优势独特,陆上古丝绸之路横贯东西、辐射全境,我们应该牢牢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交流合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01.密切经贸往来
发展不足既是甘肃的基本省情,也是长期以来摆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有效搭接”一路一带”宏图战略,为有效破解这一发展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强劲持续的动力源泉。甘肃应该反弹琵琶、乘势而为,努力将开放开发的大后方转身为活力迸发的最前沿。坚持举办好“兰洽会”等高层次、高规格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多视角展示甘肃独特优势。充分高效搭载开通运营的“兰州号”欧洲国际货运班列,加强国际现代物流业合作交流。大力推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城市开通旅游包机和直飞航线,加快人员互动,促进经贸往来。积极组织企业家参观考察,开展联谊商务活动,简化事项审批程序,努力创设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组织引导有实力、有特色的甘肃企业迈出国门,前往丝路沿线亚、非、欧相关国家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经贸洽谈活动。更加注重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海上丝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交流,坚持做到陆、海并驾齐驱,努力开创甘肃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新格局。
▲兰洽会标志
▲中欧货运班列—兰州发往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
02.加强文化交流
甘肃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古今传承的历史印痕明晰可见,东西交融的辉煌成果璀璨夺目,先哲智慧的火种燃烧千年……这些睿智灵动的“文化符号”浸透了史书卷帙,彰显着陇原独有的无穷魅力。融绘画、雕塑等精湛艺术手法以及历史、宗教、音乐、文学等多元文化思想为一体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是充分展示古代中国文明进步的窗口以及体现繁荣昌盛的佐证,也是陇原儿女常常引以为豪之所在,要对这一文化瑰宝加以科学合理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金字招牌强大效应。蜚声中外的《丝路花雨》曾给甘肃舞台艺术带来了莫大荣誉,当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打造出一批诸如跨界时尚歌舞剧《女神·西王母》等新的艺术精品,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精深浑厚的丝路文化,弘扬务实创新的陇人品格。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
▲大型古典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03.深化科技合作
甘肃在经济发展上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后列,但科技综合实力并不弱。2024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2023年跃升2.9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前十,其中8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市场活力迸发,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64.7亿元,实现20.6%的强劲增长,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特别是在石油炼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特色农业等学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西亚丝路沿线许多国家也恰好在这些学科领域有现实和潜在的合作需求,甘肃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紧依托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中央在甘高水平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强与丝路沿线及辐射区国家的科技合作,深化校际交流,互派留学人员,联合进行课题攻关,共同寻求技术研发,定期举办科学家论坛,在人才培养、成果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创设新机制,为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985/211/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04.推动旅游升温 甘肃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西部戈壁大漠风光无限,天下雄关嘉峪关、沙海奇观月牙泉、最大卧佛大佛寺等闻名遐迩。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完美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的天马行空的艺术形象,是青铜艺术的极品,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中部黄河风情令人陶醉,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园、天下黄河第一桥等百里滨河风情线胜迹遍布;东部寻根始祖文化升温迅速,“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王母故里、佛宝圣地、阮氏根脉泾川等声名远播;南部民族风情特色突出,夏河拉卜楞寺有“东方梵蒂冈”之称,炳灵寺“十万佛库”气势恢宏,美丽的甘南桑科草原景色迷人。甘肃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家底丰厚、潜力巨大,要在提升品位上做好文章,在宣传推介上不断创新,精心研发旅游产品,着力提高旅客留驻率,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全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
▲敦煌月牙泉·鸣沙山
▲甘南桑科草原
▲景泰黄河石林
▲佛宝圣地—泾川大云寺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道教名山—黄帝问道崆峒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