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山城,同时也是江城,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那江水,就像是缠绕腰间的玉带,让这座城市既雄浑壮阔,又显得毓秀灵动。刚与柔、雄与秀,在这里达到了绝妙的平衡。
自西北而来的嘉陵江,在合川、北碚形成了嘉陵江小三峡,小三峡北碚又独占其二,温塘峡悬崖挺立、犹如刀凿斧削,景色秀丽,为小三峡之冠,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那几眼温泉。
小三峡的最后一峡,便是北碚的观音峡,因峡口岸边有巨石屹立,形如石笏,也叫文笔峡,又因旁边的悬崖高处,原有一古刹,名为观音阁,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峡以阁而得名。在观音峡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建有7座跨江大桥,为国内桥梁密度之最,其中就包括一座在建西渝高铁大桥。
白庙子,就在观音峡的左岸,曾是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的终点。因为这条铁路,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了当时热闹非凡的煤港、水码头,嘉陵江上等待拉煤的船,都排到了几公里之外。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煤港,当时的白庙子非常热闹,茶馆、饭铺、商行、钱庄、民宅……几百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是嘉陵江沿岸,继草街、澄江、水土外,最热闹的煤运码头。
白庙子的兴盛,源于北川铁路,而白庙子的败落,也源于北川铁路。
为了把天府煤矿的煤,通过铁路运送到嘉陵江边,然后再经水路运出去。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后,大力推动北川铁路的建设,到1934年,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实现全线通车,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大田坎,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到了1968年,随着天府煤矿新矿区的开发,北川铁路全线拆除,白庙子也随之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繁华热闹几十年的白庙子,如今怎样了?
带着好奇与期待,在北碚公交车站,坐上了途经白庙子的507路公交车,过了朝阳大桥,在白庙子站下车,车站对面就是白庙子。据说,白庙子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因房屋多使用白石灰粉墙而得名。
也有人说,张飞北上阆中的时候,看到山巅有一座小庙,石灰刷墙,远近可观,因此得名白庙子。
整个老街位于天府后峰岩的槽谷中,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但规模面积并不大,整体呈三角形,犹如一件镶嵌在山间的吊坠。虽然现在看到的房屋,并不是白庙子原有的样子,但依旧散发着历史的韵味。
从车站对面的街巷中进来,两边的生活气息很浓郁,但是并没有看到几个人,有点儿冷清,从身后突然跑过来的一只狗,吓得人一哆嗦,毕竟村里有“三霸”,它就是其中之一。看到它从前面的梯坎跑了上去,不时地还回过头来看了看,似乎在说,请从这里走。
沿着梯坎往上走,看到一处荒废的院子,据说那里曾经是学校,透过铁栅栏往里看去,有点杂草丛生的感觉,院子里同样有只小黄狗,本以为它会凶狠的吠叫几声,出人意料的是,它却起身慵懒的朝里跑了过去,有时会停下来看看,但是却很安静,一脸落寞的表情。
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向上走去,左手边会看到一条石板小路,路的旁边就是河沟,还能看到几个农家小院,但是看不到一点儿的烟火气,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荒草,不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葳蕤的像是绿色海洋,枝干上挂满了树藤和藻类植物,像是一脚踏进了原始森林。
不远处的农田,用石块围起了一道道护坡,有的田里种满了豌豆,有的是油菜,有的栽种的是柑橘,还看到了一架架的葡萄树……
最让人觉得意外的,是白庙子上面零散布局的农家房子,居然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屋、石桥、石碾,入户的小路就更是石头砌成的了,很有特色,仿佛走进了石头的世界。
在一处几乎人家聚居的水泥路转角处,一位母亲做着女红,两个孩子在一旁快乐的玩耍着,欢笑声响彻山谷,无论是谁看到,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吧?超治愈。
白庙子很美,是个北碚休闲徒步的好去处,道路依山而筑,房屋傍山而建,开门见山,推窗见水,值得你去逛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