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江苏南京远道而来的游客指着景区环卫工人的鼻子怒吼,他身后是几只悠然自得的野生猕猴。
7月25日,贵阳黔灵山公园内,一位身着橙色背心的景区工作人员正用弹弓驱赶猕猴。这时,一位自称来自1600公里外南京的游客突然暴怒:“我们1600公里过来看猴,你打它?二级保护动物你不知道吗?”
尽管工作人员小声解释“我吓它”,但这位游客仍不依不饶:“你再打一下猴看看,你再打猴,我打你!”
现场视频显示,被指责的工作人员是位年长的大爷,面对年轻游客的咄咄逼人,他默默将驱猴工具藏到身后,全程几乎不敢回应。这幕场景被旁观者拍下并在网络引发热议。
01 冲突现场,千里看猴变骂人闹剧
在网传视频中,这名情绪激动的游客不顾众人阻拦,反复强调自己千里迢迢来看猴的初衷。他指着工作人员质问,要求周围游客拍摄视频取证,声称要曝光这种“虐待”二级保护动物的行为。
“二级保护动物你不知道啊,大家都拍拍视频”,该男子在视频中反复强调。现场气氛紧张,工作人员小声解释自己只是在吓唬猴子,但该游客完全听不进去。
旁观者无人附和这位愤怒的游客。最终,骂人的游客被拉走离开,环卫工则继续他的工作。冲突看似结束,但视频引发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据网友发布的视频配文解释,黔灵山公园的猴子经常“打劫”游客,因此景区给工作人员配备了弹弓、棍棒等工具进行驱赶。这位南京游客显然不了解这些背景情况。
02 景区回应,驱猴背后的安全困境
7月26日,黔灵山公园就此事作出正式回应。景区接线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关注到网上视频,并对事件进行了调查解释。
猴子数量超过公园承载量。黔灵山公园的野生猕猴数量庞大,已超出公园合理承载范围。这些猕猴未经任何驯化,导致园区内猴伤人事件频发。
夏季猴伤人事件频发。景区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是游客较多的季节,且游客穿的衣服比较少,皮肤暴露得多,容易被猴子抓伤咬伤。”
公园里设有专门的服务咨询部,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处理游客被猴子抓咬伤的案例。
驱赶而非伤害。针对视频中的弹弓驱赶行为,景区明确表示:“弹弓里没有实弹,只是用声响去吓退猕猴”。工作人员通过皮筋发出的声响或拉动皮筋的动作来惊吓猴子,使其远离游客区域。
“这个保护游客的行为不会对猕猴造成伤害的,只是一个驱赶的作用。”景区接线人员强调。
景区在全园设置了安全提示,要求游客与猕猴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观赏距离,并明确禁止投喂猕猴。对于视频中被骂的工作人员,景区表示已上报领导并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03 猕猴管理,游走在保护与安全之间
黔灵山被称为“黔南第一山”,以丰富的生态资源闻名,其中野生猕猴是最具吸引力的景观之一。然而,野生动物与游客安全之间的平衡成为景区管理的难题。
类似情况也在其他景区上演。就在7月23日,峨眉山景区发生了野猴追赶游客导致两人摔倒的事件。视频显示,3只野猴追赶4名男性游客,慌乱中游客顺山路摔倒。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在猴群固定活动区域配备了30多名专业猴群管理员,负责监测猴群日常活动,制止猴群与游客接触,劝阻游客投食和挑衅猴群等危险行为。
“因野生动物行为不可控”,峨眉山景区正在研究如何最大可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们计划增加语音提示柱和一键求助桩等智能设备,加强游客遇见野生猴群时的安全提示和保护。
专家指出,猴子骚扰游客的现象往往是被游客惯出来的。经常有游客喂食,导致猴子认为人类就应该提供食物。
这些灵长类动物开始将自己视为更高级的生物,人类则是为它们服务的,于是出现了抢包、扒衣服、拽头发等行为。
04 网友热议,理解与批评并存
事件曝光后,网络舆论呈现两极分化。多数网友对骂人游客的行为表示不解和批评。
“游客也是闲得慌,要是被猴子伤到,那肯定找景区索赔的。”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下如此评论。这条评论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支持。
不少人心疼那位被骂的工作人员。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工作人员是位年长者,面对年轻游客的指责显得无助而委屈。有网友甚至直言:“这名游客比最泼的泼猴都更加顽劣。”
一些评论指出该游客行为背后的自私本质:“他只看到了工作人员驱赶猴子,却没看到这背后的隐患,丝毫不考虑其他游客的感受。凡是不利于他的,他就觉得没理。”
也有声音呼吁相互理解。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视频中的游客可能不理解,他可能是从外地过来的,觉得这么大老远过来工作人员还把猴子吓跑了,心里可能不开心,他可能不知道我们这边的猴子,在夏季伤人事件经常发生,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05 管理智慧,寻求人猴共存之道
针对野生猕猴管理难题,各景区正在探索不同解决方案:
保持安全距离。黔灵山公园要求游客与猕猴保持3米以上的观赏距离,这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景区在显眼位置设置了相关警示牌,并通过广播持续提醒。
禁止投喂。猕猴袭击游客的主要动机是获取食物。停止投喂可以减少猴子接近游客的欲望。峨眉山景区专门安排管理员劝阻游客投食行为。
科学驱赶方法。使用弹弓发出声响而非发射实弹,既达到驱赶效果又不伤害动物。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了解如何适当惊吓动物而不造成伤害。
技术手段辅助。如峨眉山景区计划增加的语音提示柱和一键求助桩,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游客安全。
生态调控。黔灵山公园工作人员透露,公园的猴子已经超出了承载量,抢地盘的事情经常发生,这时猴子都很凶猛。长期来看,控制种群数量是解决人猴冲突的根本。
峨眉山景区在猴群固定活动区域配备了30多名专业管理员,同时在全山设置“观猴须知”提示牌。技术手段正在介入这场人猴博弈——语音提示柱和一键求助桩将陆续出现在各个观猴点。
那位1600公里外赶来看猴的南京游客或许不知道,黔灵山公园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处理游客被猴抓咬伤的案例。键盘前的争论终会停息,但景区工作人员明日仍将拿起弹弓,在游客安全与动物保护间寻找平衡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